化学键说课课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化学键说课课件(共含15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ut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化学键说课课件

  化学键说课课件

  化学键是纯净物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

  “化学键”教学设计思路

  化学键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是一种抽象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虽然学生在初中化学里面学习过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原子轨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等抽象概念。但是高中化学中化学键是在原子结构图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更为抽象的化学概念,对学生化学微观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化学键的学习也让学生重新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下面一章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做好铺垫。另外,本节课的学习也为日后学习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深入学习原子间作用力打下基础。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本中,化学键这一节安排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之后学习,因此,可利用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探究不同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化学键这一节内容包括离子键和共价键两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成键微粒和成键本质以及微粒如何成键。

  从本人的学习尽力来看共价键的成键本质以及成键方式更加难以理解。而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键的相互作用力这一知识点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成键过程中对于阴阳离子的电子式书写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设计的第一课时离子键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电子式的书写,因为这位共价键的学习减轻压力。而在共建键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对于共价键成键方式以及共价键类型的区分,在这部分教学中,我将采用球棍模型模拟共价化合物的成键过程以及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从宏观层面学习微观知识。另外,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本来枯燥乏味的化学概念课变得充满探索欲望。在区分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时,我会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归纳,通过电子对的偏向联系电池的正负极,提出极性这一抽象概念,从学生熟悉的电池入手,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最后再总结比较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成键微粒,成键方式以及成键过程等,让学生区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最后总结化学键的概念。

  在化学键这部分的学习中,大部分概念对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枯燥的,抽象的,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需要在学生兴趣和课本知识点之间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一味的讲解化学知识,让原本生动有趣的化学探索课堂变成强行记忆概念的带有文科性质的课堂。这是我们化学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①离子键,②用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奠定基础。

  3.教材分析: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对物质结构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考试大纲中要求了解离子键的’形成。在高考题中,可能出现在选择题中,或者大题的填空中。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讨论,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思维的能力。由宏观到微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教学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及离子化合物的的含义

  难点: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离子化合物以及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

  本节知识需要学生理解,用抽象思维动脑思考,所以我将运用启发式,回忆式,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多媒体等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接受知识。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的概念及形成过程:

  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离子键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成链微粒:Na+、Cl-

  六、课堂小结:

  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篇2:高一化学键课件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的第3节。初中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知道钠离子与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到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及化学键的概念。本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微粒观和转化观较深层次的学习。为今后学习有机化合物、化学反应与能量打下基础。并通过这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所以这一课时无论从知识性还是思想性来讲,在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2.从分类的角度上来看,前面有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本节内容则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上进行分类,根据物质的成键方式,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和共价键(在选修3中再介绍金属键),共价键再分为极性键与非极性键。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前面知识的联系,一是各种化学键与各类物质的关系,二是化学键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3.课标要求

  化学键的相关内容较多,教材是按照逐渐深入的方式学习,课标也按照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本节的课标要求为:“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第三章《有机物》要求“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选修4《化学反应与能量》中要求“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要求“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能说明简单配合物 的成键情况;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也就是说,在本节教学中,对化学键的要求并不高,教学中应当根据课标要求,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及认知规律,降低难度,注意梯度。在电子式的教学中,不必用太多时间将各种物质电子式都要学生练习一遍,取几个典型的投影出来让学生知道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就行了。并且交待学生不要花太多时间去钻复杂物质的电子式,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电子式的书写。要注意本节课概念较多,且概念又比较抽象,因此要注意教学手段的科学使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键的概念,知道常见物质形成的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了解形成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简单规律;

  (2)知道电子式含义,能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物质及其形成过程;

  (3)了解键的极性;

  (4)了解共价键的概念,从化学键的变化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1-2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得出感性认识,结合动画从微观模拟氯化钠的形成,建立离子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的实质;通过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简单归纳出形成离子键的条件。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强化对离子键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3)通过P22思考与交流,并结合动画模拟演示,建立共价键的概念,了解共价键的实质和共价键的极性。并从原子得失电子能力角度简单归纳出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4)通过P22表1-3、学与问等,巩固用电子式表示出共价键及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5)通过P23思考与交流,知道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并且建立化学键的概念;

  (6)通过模拟演示氯化氢的形成,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理解;电子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键概念、共用电子对、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理解;物质变化中被破坏的化学键类型判断。

  四、课时建议

  第1课时:离子键

  第2课时:共价键

  五、教学流程

  1.离子键

  提出问题(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物质种类多于元素种类原因)→实验(钠与氯气的反应)→表征性抽象(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的结果得出结论)→原理性抽象(动画模拟氯化钠形成,得出离子键概念)→得出结论(离子键定义)→离子键形成条件→离子键形成条件→离子键的实质→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离子化合物概念→实例→反思与评价

  2.共价键

  复习离子键及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提出新问题(氯化氢的形成原因)→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共价键定义)→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的方法→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构成共价键的粒子的特点→共价键的实质→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共价键的种类(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离子健与共价键的概念辨析→归纳总结出化学键的定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评价

  六、教学片段

  第一课时 离子键

  [设问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可是这一百多种元素却组成了数以千万计的物质,他们共同造就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子又是怎么形成分子或离子的?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哪些物质由离子构成?本节课我们从微观上探究物质的构成。

  篇3:高一化学键课件

  一、离子键

  [实验1-2]取一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

  再用滤纸吸干上面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

  待钠熔化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

  (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学生完成表格

  现象 钠剧烈燃烧、集气瓶内产生大量白烟

  化学方程式 2Na+Cl2 2NaCl

  [提问]氯化钠是一个分子吗?

  [投影] NaCl的晶体样品、晶体结构模型。

  与Na+较近是Cl-,与Cl-较近是Na+,Na+ 与Na+、 Cl-与 Cl-未能直接相连;无数个Na+与 Cl-相互连接向空间无限延伸排列就形成了NaCl的晶体。

  [思考与讨论]

  1、请同学们写出Na和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Na和Cl的原子结构是否稳定?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稳定结构?

  2、请写出Na+ 和Cl-结构示意图,讨论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时微粒之间的作用力。

  [学生活动后投影]

  [学生回答] Na+带正电荷、Cl-带负电荷,它们所带电荷电性相反、相互吸引而靠近。

  [追问]他们可以无限靠近吗?

  [动画展示] 钠离子与氯离子靠近到一定程度时,静电引力与斥力平衡,离子之间有一定间距。

  [讲述] Na+ 与Cl-之间的作用力:①异性电荷之间的静电引力;②原子核外电子之间的.静电斥力;③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斥力。当离子之间距离较大时,F引>F斥,离子不断靠近,靠近过程中,F斥逐渐增大,当到一定距离时,F引 = F斥 ,如果继续靠近,则F引 < F斥,将使两离子距离又增大,直到F引 = F斥。所以,氯化钠中, Na+ 与Cl-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静电吸引作用和静电排斥作用达到平衡,于是就形成了稳定的物质——氯化钠。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的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氯化钠是阴阳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和静电排斥作用的对立统一体。

  [板书]1、定义:带相反电荷离子这间的相互作用(静电作用)称为离子键。

  静电作用:F引 = F斥

  [讨论] 1、形成离子键的粒子是什么?这些粒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活泼性怎样?

  2、离子键的本质是什么?您是怎样理解的?

  3、NH4+与Cl-、CO32-能形成离子键吗?为什么?Na+与OH-、CO32-、SO42-呢?你还能举出哪些粒子可以形成离子键?根据氯化钠的形成,讨论离子键的形成原因、成键粒子、本质与形成条件

  [归纳小结]2、离子键的形成原因、成键粒子、本质与形成条件

  成键本质 成键原因 成键微粒 成键条件 实例

  静电作用 电子得失 阴阳离子 ①活泼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即ⅠA、ⅡA和ⅥA、ⅦA之间易形成离子键。②离子也可是带电的原子团。 NaCl

  MgBr2

  NaOH

  3、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过渡]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物质的形成较麻烦,由于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也体现了原子结构的特点,我们只需要在元素符号周围把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表达出来就可以把原子的结构特点表达出来,这就是电子式。

  [讲述投影]二.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 (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

  1. 原子的电子式:

  H× Na ×Mg× Ca 等

  2. 离子的电子式:

  等

  3.化合物的电子式

  [投影、学生讨论] 下列电子式的书写是否正确,为什么?

  [反馈矫正] 1、错误 。如果是氧原子的电子式,就多了两个电子;如果是氧离子的电子式,则漏掉了括号和电荷。2、错误,Na原子失去了最外层上的电子,次外层变成了最外层,一般不把次外层上的电子表达出来,阳离子的离子符号就是它的电子式。

  3、错误,-2表示硫的化合价而不是硫离子带的电荷。4、错误,硫离子的电子式应该加上括号。5、错误,应该把Cl-的电子式写在Ca2+的电子式的两侧。6、错误,应该把Na+的电子式写在O2-的电子式的两侧。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氯化钙的化学式写成CaCl2 的形式,而它的电子式必须写成

  这样的形式?

  [答疑] CaCl2只表示氯化钙的化学组成和Ca2+与Cl-个数比例关系,电子式不仅表示组成和比例特点,还表示了离子键的特点,它表示的是Ca2+与Cl-以离子键的方式相结合,而不是Cl-与Cl-以离子键结合,如果把两个Cl-的电子式写在一起就容易引起混淆,所以应该把Cl-的电子式写在Ca2+的电子式的两侧。

  [讲解、投影]4.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强调] 1.箭号不是等号。2.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要注意二标:标正负电荷、阴离子标[ ]。3.箭号右方相同的微粒不可以合并写。4.正负电荷总数相等。

  [小结]

  篇4:高一化学键课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离子键?哪些元素化合时可形成离子键?

  2.用电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过程。

  [1学生回答,2学生板书。教师点评]1.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离子键。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键。

  2.

  [引入新课]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键,那么非金属元素之间化合时,形成的化学键与离子键相同吗?

  [板书]二、共价键

  [讲解]以氢分子、氯分子、氯化氢分子的形成为例,分析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这些非金属原子结合时,电子不是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而是在两个原子间共用,形成共用电子对。共用电子对在两个原子核周围运动,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共”是“共用”的意思,“价”指的是“价电子”。

  [板书]1、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投影] 非金属原子之间,一般是共价键结合。(不活泼的金属与非金属之间也可以是共价键,此类物质的成键情况,高中不做要求)。

  [板书]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的方法 (1)表示共价键

  [投影]表1-3一些以共价键形成的分子

  分子 电子式

  H2

  N2

  H2O

  CO2

  CH4

  [投影] 结构式: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没有成键的电子不用写出来,这种式子叫结构式。

  如 H-H H-H Cl-Cl H-Cl O=C=O

  [学与问]用电子式表示H2O的形成过程。检查练习情况及时纠正,指出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2)表示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讲解] 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的形成过程的书写要点

  ① 左边写原子的电子式,中间用→连接,右边写分子的电子式;

  ② 不用箭头表示电子的偏移;

  ③ 相同原子不能合并在一起。

  [投影、归纳、分析] 共价键成键微粒、成键原因、成键本质和条件

  成键本质 成键原因 成键微粒 成键条件 实例

  共用电子对 原子有未成对电子 原子 ①非金属原子间②不活泼的金属与非金属原子之间 Cl2

  HCl

  [思考]由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由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应当叫什么化合物?[学生回答后,板书]

  3.共价化合物:由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

  [思考讨论]在离子化合物中有没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有没有离子键?

  [投影讲解]带电的原子团中,存在共价键,如OH- 。氢氧化钠中,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以离子键结合;在氢氧根离子中,氢与氧以共价键结合。所在,在离子化合物中可以出现价键,但在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有离子键。

  [思考]不同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是否相同?在相同元素与不同元素形成的共价键是否完全一样?

  [阅读教材P23第一段后回答]不同元素的原子吸收电子的能力不同。相同元素形成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不同元素形成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

  [板书]4.共价键分类:非极性键与极性键

  ①非极性键: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

  ②极性键:不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

  [组织讨论]判断H-O-H、H-O-O-H 、O=C=O、O=O 、N≡N 存在的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你从中能得出什么规律吗?

  [讨论后回答]

  只有极性键:H-O-H 、O=C=O

  只有非极性键:O=O 、N≡N

  即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H-O-O-H

  规律是:在单质分子中,同种原子形成共价键,电子对不偏移,为非极性键。

  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共价键,电子对发生偏移,为极性键。化合物分子中,如果是相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也为非极性键。

  [思考与交流]离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有什么区别?

  [投影归纳]

  实例 化学键 成键微粒 原子或离子之间共同点

  离子化合物 NaCl 离子键 Na+、Cl- 相邻离子或原子之间都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力,使它们结合在一起。

  NaOH 离子键 极性键 Na+、OH-形成离子键,OH-内部形成共价键

  Na2O2 离子键 非极性键 Na+、O22-形成离子键,O22-内部形成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 HCl 极性键 原子

  H2O2 极性键 非极性键 原子

  [讲解]5、化学键: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

  注意:①除稀有气体外,所有非金属单质中都存在共价键。与书写的化学式无关。如“C”表示单质时,并不说明碳是一个原子独立存在。②物质熔化时,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只是分子之间距离拉开,分子内部没变,没有化学键的变化。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则要克服离子键。物质溶于水时,如果电离了,则要克服化学键。

  [思考]在化学反应中,化学键如何变化?

  [投影]氢气与氯气形成氯化氢的动画模拟过程。

  [交流、归纳]化学反应实质: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产物化学键的生成。

  [拓展]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化学键形成则会放出能量,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过程,因此化学反应必将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它们之间究竟是何关系?下一章我们会进一步研究。分子内部存在化学键,那么分子之间有什么样的作用力?对物质性质又有何影响?有兴趣的同学请自我提高:自学教材23页科学视野“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你会变得更加知识渊博。

  篇5:说课课件模版

  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就人教版第五册第11课《秋天的雨》进行说课。下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预设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一、说教材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质写秋天。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本课的的学习,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的抒发感情,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这样的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8个生字,会读“清凉、留意、扇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重点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难点 :品味文中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运用语言。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所以,教学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通过反复品读、探究、讨论,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雨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中积累语言。其次在教学中我还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读中感悟秋雨的.美,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配上抒情的音乐让学生朗读,以便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

  根据本课特点,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感受秋天的美。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我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秋天美丽的景色 。第二课时品读秋天的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现在我具体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预设,这一课时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一设置悬念,妙趣导入二深入文本 细读品味三拓展延伸,歌唱秋天

  一、设置悬念,妙趣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送你们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春天的雨像一位报春的使者,用温柔的雨滴滋润着大地万物。

  夏天的雨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敲着大鼓、轰隆隆地从天而降。

  ?? ??

  冬天的雨像一群可爱的精灵,是他们给大地送来了雪姑娘的礼物。

  2、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3、对呀!诗中还缺秋天的雨。今天的这节课老师就要请同学们帮助老师一

  起来完成这首诗。同学们愿意吗?

  4、好,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秋天的雨》,学完了课文你们肯定能帮助老师写完这首诗了。

  本课的语言优美华丽,在导入设计上采用一首小诗的方式引出与课文基调符合。诗中间缺失的秋天的雨可以使孩子们对秋雨充满了好奇,唤起阅读期待,以更好地投入朗读打下基础。

  二、深入文本、细读品味。

  (一)抓钥匙 赏秋雨

  1、出示秋雨图,师引导:看,同学们,秋天的雨趁同学们没留意轻轻地,轻轻地来了!(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自由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预计学生会说秋雨是一把钥匙,真神奇!这时我顺势而导,钥匙,是意见常用的东西,她有什么作用?你从文中哪些词语体会到秋天像一把钥匙?引导学生抓住“轻轻地、趁你没留意”等词体会秋天到来的轻盈、温馨。这样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激励,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秋雨的神奇。

  (二)抓五彩缤纷,品秋色

  1、秋雨,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它给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呢?(出示秋天美丽的景色)

  2、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3、同学们找出了黄色、红色、等各种颜色。其实这么多颜色它可以用第二自然段的一个词语表示,你们能找出来吗?预计学生能说出五彩缤纷,板书, 齐读。

  4、接着我顺势而导:这五彩缤纷的颜色,秋雨分别把它们给谁呢?自己再读读第二自然段并找找秋雨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自己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学生朗读,教师巡视。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再交流一下。指名生自由地说。重点交流以下几句:

  (1)银杏树的叶子像扇子,扇哪扇哪,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引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齐读这几句话。如果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有什么不同?师生共同小结:“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这两句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银杏叶和枫叶写的非常传神。但是华美的语言也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理解这两句时我首先出示银杏叶的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记忆的积累优美词句的目的。当然仅积累是不够的,还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句子写得好,好在哪?我通过减去句子中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品悟那几个词语用得如何精妙,更教予读书的方法,以便学生迁移学习

  5、秋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通过引导读果树上的“你挤我碰”菊花的频频点头体会到秋天丰收的喜悦和菊花的美丽。最后出示秋雨课件,推荐读书最好的同学配音,其他同学去欣赏,去享受。 这里需要播放一段多媒体,用直观的方法展示在秋雨的滋润下,秋天的五彩缤纷与收获的喜悦。孩子对秋天的感触肯定不深,课文中描写的许多景物他们也没有真实的看见过,那么在这里通过画面的展示和同学的朗读,就能有更深的感触和体会了。

  (三)抓气味,展秋收

  (1)秋天的雨滴里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闻一闻,你闻到了什么气味?

  这一自然段主要是通过对香气的留恋进一步的写出秋天的丰收与美好。鉴于本自然段比较简单,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放手让学生朗读的方式感悟此段。还特别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比赛读、自由读等方式,增强学生朗读的欲望。

  (四)抓热闹,悟秋趣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深秋中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热闹的场面。”本段文字可谓妙趣横生,这恰恰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在此,我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了“看图说话”的方式来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我采取了以下策略: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积极为自己的出色表演奠定基础,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次美读,出示画面,用自己的语言看图说话。这样个性化的阅读,加深了对本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说话能力,分享了阅读乐趣。

  (五)齐声读,赞秋雨

  我们都该感谢秋雨,它带来了绚丽的秋色,带来了成熟的果香,还带来了冬天即将到来的信息。 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秋天的雨!齐读第五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是以教师总结,学生赞美秋天来引出朗读。既节省了时间又给了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

  三、拓展延伸,歌唱秋天。

  1、在学生齐声高诵秋歌之后,我问:在你的心中,秋天的雨还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学生畅谈秋雨。师小结过渡秋天的雨是真是美妙、神奇、令人陶醉!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下面让我们回到上课前老师给你们看的那首诗,让我们一起来完成它吧!出示

  生自由交流。全班展示,美美地朗诵自己写的诗。

  此环节的设计与课题的导入可谓首位呼应。让学生自由的把小诗补充完整,鼓励他们凭借学习本课和原有的语言积累完成这首小诗。这么做不仅有利于他们

  将课文内容的内化提炼自己的观点更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作业:秋天是美丽的、迷人的,让我们沿着秋天的足迹,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秋天,感受秋天,歌唱秋天。

  (1)喜欢诵读的,找些赞美秋天的诗文进行诵读。

  (2)喜欢写诗的,试着写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

  (3)喜欢画画的,用你七彩的画笔画画秋天的一处景色。

  (4)喜欢旅游的,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找,把看到的景色写成一段话

  这样的作业基于文本而高于书本,从积累、解读、写作、创作等方面着手设计的。而且这四个题目并不是每个都要做的,可以选择其中两个做。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同学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拓展自己的能力。

  四、说说板书设计

  颜色:五彩缤纷

  秋天的雨 气味:香香甜甜 丰收 欢乐

  声音:冬天的消息

  这堂课我紧抓秋天的三个方面的特点进行板书设计,简单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

  篇6:平行四边形说课课件

  平行四边形说课课件

  一、教学解读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二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底和高,为以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打基础,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教材通过两个例题和两段文字呈现了三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特性及应用, 教材的编排始终遵循四年级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注重注重在学生实践操作中经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整个教材编排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平行四边形。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很多平行四边形,对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掌握了平行和垂直的概念,会画垂线,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本节课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场景和丰富的学习素材,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操作、自主探究、讨论,经历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发展能力,学会思考和学习,真正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学习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在图形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平行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四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但是用三角板做垂线是规范作图的基础,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测量平行四边形底所对应的高。

  教学难点:会画平行四边形底所对应的高。

  教学思路:

  把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动手画、拼平行四边形,动口说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特性,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适当地应用课件辅助教学,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目标。

  教具、学具准备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要求学生准备三角尺、直尺、方格纸、小棒、钉子板、量角器。

  教师准备课件、三角尺、直尺、长方形框架。

  教法学法

  依据数学课的课程标准,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本节课我运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等方法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练一练等一系列活动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实施

  本节课的教学将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紧密相连,通过 “找——做——拼——说——用”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猜想、验证、体验,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建构知识,并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知识、获得体验,达成学习目标。本节课的数学学习活动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实施: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习惯基本养成,感官上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而且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可以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我展示一个长方形框架,提醒学生注意看,变成什么形状了?(我拉动长方形框架展示渐变平行四边形的过程)提问学生:你们认识平行四边形吗?揭示课题:认识平行四边形(板书),通过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二)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1.找平行四边形:(课件出示例1)提问:这些物体中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用课件演示从上述物体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

  2.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四边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平行四边形,进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的价值。

  (三)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1.学生利用学具制作平行四边形。

  我请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我巡视并进行一定的辅导,然后板书学生汇报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方法一:用小棒摆。

  ②方法二:在钉子板上面围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方法三: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④方法四:用直尺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敢于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一部分在操作中体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既实现了探究过程开放性,也突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我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提示:我们可以从平行四边形的边来猜想它的特征。)

  (2)学生汇报,可能出现的情况:

  板书猜想:

  对边可能平行;

  对边可能相等。

  ……

  (3)验证得出结论。提示学生用两把三角尺研究

  (4)小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课件演示特征并板书特征。)

  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5)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来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出示“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判断。提问:为什么第3个图形不是呢?

  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个过程用“猜想-操作-测量-演示-验证-结论” 的探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首先我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刚才认识的平行四边形一家碰到一个难题,顶点A想到对边CD去,怎样过去最近呢?你们能帮助她找一条最近的路吗?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画垂线的方法,我首先安排学生尝试画高,一名学生板演,试说画高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画高的情况适时引导,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确画高的方法,并独立画出一条高。

  然后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师生共同总结高和底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在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的内画高方法,理解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有无数条垂直线段。构建对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最后完成做一做第二问,让学生在不同的平行四边形里画高,既巩固画平行四边形高的方法,又拓展了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4、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我提出问题:我们探究了平行四边形这么多的知识,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还见过平行四边形?接着课件展示生活中伸缩门和升降机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这些物体中的平行四边形起什么作用?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2)实践活动:课件出示例2,用四根吸管串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说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观察对边有什么变化,形状有什么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试验情况。

  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体验如果定位到此,我认为学生只是从活动中得到了浅层次的体验,因此,我让学生进行第二次实践活动,教材65页做一做第1题,并让学生思考,这四根小棒能围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吗?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确定了,它的形状能确定吗?

  从而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3)稳定性的应用:

  我首先出示:小兔和小猴都在围篱笆,谁的篱笆更牢固呢?

  接着交流: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是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呢?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四)巩固练习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基础题:1、教材第65页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画图,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并量出来 ,然后同桌检查,我注意规范作图的方法。

  2、练习十一第1题,我用课件演示画图过程,让学生充分发言,并试一试。

  操作题:练习十一第2题,用完全相同的两套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拼图,我课件演示,边演示边说明:这是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图形的几种情况。

  (五)全课小结

  最后我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通过总结整理,梳理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地知识结构。

  篇7:万有引力定律说课课件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课件

  一、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核心,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为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彻底使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被动描述走向主动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的运动。掌握好本节课,对前面知识的加深理解,后面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习万有引力定律需要以牛顿运动定律和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知识为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 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3.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学会科学的分析归纳方法;

  2、培养对已有规律的猜想和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 2.通过航天飞船介绍,激发学生对航空航天事业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

  通过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历史,引出开普勒三大定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猜想是什么力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结合牛顿的猜想,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推广,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然后提供给学生一些数据和已知的定律,让学生探究推导万有引力的表达式。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最后概况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等,并适当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整个过程希望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广,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掌握万有引力定律。方法是:通过介绍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行星运动所需要的力,让学生对此进行猜想,通过月-地检验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内容,加深对定律的理解。强调牛顿归纳出所有有质量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

  四、教法 阅读思考、猜想假设、分析推理、事实验证、总结归纳、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等。

  在设计本节教学知识目标时定位并不高,只要求学生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条件,知道卡文迪许实验的巧妙构思,学会直接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运用网络搜索、组织信息以及交流表达,认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通过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经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通过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认识建立物理模型、合理简化、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等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宇宙的奥秘,以牛顿的重大发现为载体了解科学发展史,感悟科学先驱的探索精神,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科学观。通过发现万有引力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和艰苦性。这样设计教学目标也是为了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培养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选择了以学生课题研究小组为单位选择课题,共同研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模式。研究课题设置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作了扩展,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由于学生刚开始尝试这种学习方式会遇到困难,我们对学生准备过程给予了较严密的监控和实施指导。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也是对师生互动学习的一种尝试。

  五、教学程序设计: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作为教师,不应该只关心学生学习的成果,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给学生以情感的震撼,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过程中获得科学研究的能力。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同时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往往不满足于课本的知识介绍,本课中的介绍知识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完成。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 第一环节:

  通过回顾上节课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作用,结合月球的绕地运动、地球上的重力作用等,提出这些作用是否都遵循同一种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第二环节:

  通过推算月球上物体的加速度和月球运动向心加速度的对比,即月地检验。得出二者所受的力遵循同一种规律,鼓励学生猜想是什么力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并结合的猜想,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第三环节:

  引导学生重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过程。

  第四环节:概况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适用条件和特性。

  第五环节: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用Flash模拟扭秤实验,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些应用。

  本节课在课前将学生分组,做一定的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搜集第谷、开普勒、牛顿和卡文迪许四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对科学做出的贡献。在引入新课阶段,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播放视频,对宇宙、“勇气号”和“嫦娥一号”等进行大致的介绍,并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课前准备的科学家的事迹,通过对古人研究过程的回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成果,由学生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传说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展开猜想,互相交流,并与科学家的猜想作对比,增强他们的信心。再对牛顿的猜想的分析,并将此猜想进一步大胆推广,认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万有引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学会建立物理模型,进行合理简化,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等研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和演示相应的Flash动画,验证万有引力定律,以此来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广,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

  篇8:口技说课课件

  口技说课课件

  一、教材:

  《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系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象空间。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现作用,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3、培养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教材重、难点词语积累,掌握正、侧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法及学法处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发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讲、议结合。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电视、影碟机(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录音机。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诵读法,把握内容,体会口技表演的精妙。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四、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口技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一般都是用嘴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有的模仿鸟鸣,有的模仿火车,有的’模仿乐器。现代著名的口技演员洛桑(已故)最擅长模仿表演各种乐器。(课前已放《洛桑学艺》)我们观看时,是怎么知道它非常精彩的?

  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的《口技》是清代的口技表演者模仿的一场火灾过程中发出的各种声音。看口技表演者的表演是不是一场精彩的演出。

  (二)放《口技》录音磁带,听准读音,并掌握节奏。学生自渎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三)讨论学习,了解大意。(学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可利用工具书。)自由组合讨论,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原则。

  (四)合作探究

  1、找梦出每个场景中口技人模仿的各种声音(及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2、找出表演者所用的道具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3、观众的反应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火场百象: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感受

  表演精彩→善=复杂的内容+简单的道具+热烈的反应=妙

  (五)质疑问难

  作者为什么能描写的这样成功?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反应正面:精彩复杂的内容;侧面:简单的道具、观众的热烈

  (六)复读课文:品味、升化。

  (七)拓展延伸

  1、举出生活中所看到的最精彩的表演。

  2、模仿写作:用正面与侧面结合方法描写人物或场景。

  (八)作业(略)

  篇9:长城说课课件

  长城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本着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知道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

  五、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重点介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首先是: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始,展示长城的视频短片,[链接]之后用富有深情的导语进行过渡,如:刚才同学们看到的那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是什么。(长城)【板书: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请全体起立!同学们,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登长城,一起去看——(生齐:长城);一起去游——(生齐: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长城)。【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一种情境之中,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以教师自身语言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去刺激学生,去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产生一种“我想学”的冲动。

  (二)检查生词,突破字词关,为学文做好充分准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谈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

  2、通过一个核心问题:“孩子们,其实作者在写这些内容的时候,是有一定顺序的。你们发现了吗?”来理清文章的脉络。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能从整体上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长城远景”教学

  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通过抓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这几个重点词语【批注】来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弯、大的特点。并渗透了写作方法:列数字和打比方【批注】。其间穿插长城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使学生知道这样写,使文章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长城的雄伟壮观。

  2、“长城近景”教学

  学习长城的近景时,出示给学生的是整段课文,这样做,主要是针对中年级学段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段的训练。

  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高大坚固”一词,其中,通过句子的比较,【出示句子】体会长城——大,这一特点。向学生渗透写作中如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写具体,写生动。然后再利用形象的图示来理解长城的另一个特点:坚固,主要采用让学生到前面来进行批注的方法。这一部分教学始终遵循引导学生从整段文字的研读中入手,去体会长城的特点。

  3、“联想”教学

  在作者的联想这部分教学中,先让学生放开读,读到动情之处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灵”的形式汇报。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学生会用自己的体重来比较。“多少”“才”等词语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赞叹。汇报完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并延伸: “同学们,当你读到这里,你现在还是站在这长城上,请你闭上眼睛,(播放音乐)你想到了些什么呢?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让学生借助想象再次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作者对伟大的劳动人民的赞叹。之后,请学生把自己刚才想象到的直接用朗读表现出来。这样,整段的教学就形成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一个模式,同时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就突破了“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鸣,然后再让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且再一次地齐读课题,这一次读课题是把刚才前面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都融进去并且读出来,达到对课文更加透彻的理解。

  4、资料补充。

  其实,同学们,像长城这样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在中国还有很多很多,(出示灯片)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就向我们介绍了许多中国的世界遗产。请把课文翻到85页,自己阅读。当学生读完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书上的这些资料,你还想说什么呢?”相信孩子们会发出慨叹:“哇,这么多世界遗产呀!”之后出示美国前总统的.赞誉(出示灯片)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也使后面的写话练习变得容易一些。

  5写话寄情

  有了前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学生情感的共鸣,此刻学生的心里会有好多好多话要说,于是设计了写话寄情的环节,让学生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尽情的流露出来,其实这样做,目的也是想体现中年级读写结合这个训练点,提高课堂效率。

  6、升华情感。

  最后,使用聚光灯将画面定格在长城上,(配上音乐)老师深情的总结:长城,已被写进了国歌之中,更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根,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她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设计意图:这样,带给学生一种前后呼应的感觉,让学生一看到长城便会想起长城的样子,便会联想起古时候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的伟大,那么,作为龙的传人,他自己又是多么的自豪和骄傲!这样一来,课文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篇10:说课课件鸿门宴

  说课课件鸿门宴

  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说课课件鸿门宴,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说课课件鸿门宴

  一、教材分析

  《鸿门宴》节选自鸿篇巨著《史记》,是《项羽本纪》中极其精彩的片段。鲁迅曾高度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确,司马迁不但是伟大的史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巨匠。他善于在激烈的矛盾的斗争中刻画人物。本文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精彩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剑拔弩张、危机四伏的气氛的渲染,使读者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了历史脉搏紧张的悸动。其次,作者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走进《鸿门宴》我们不但认识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和“威加海内”的汉高祖刘邦,而且谋士“范增”与“张良”,勇士“项庄”与“樊哙”,奸细“项伯”与“曹无伤”,也都写得个性鲜活,与主人公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可以说在司马迁的如椽的大笔之下,一个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跃然之上。这样激烈的政治斗争,这样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再加上文学家无与伦比的技法润饰,怎么会不吸引同学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第一学期已经学习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所以对《鸿门宴》这样文不甚深,个别语言还流于口语化的文章,读懂还是不成问题的。另外当代的中学生特别是我们一中这样重点校的学生,阅读面较广,见识也很多,对于这样传统的历史故事不可能不知道,并且他们的思维也较活跃,表现自我,抒发个人主张的欲望也较强。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运用传统的串讲方法,很可能就扼杀了同学们对著名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兴趣,另外文章较长,我们也可能讲得支离破碎,而体现不出这部千古名篇的“疏奇”之气。为此我尝试把历史故事改编、排演成课本剧,采用自主探究、自主鉴赏的教学方式。

  三、 教学方式解读

  (一)理论根据

  采用改编、排演课本剧的形式借鉴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他们都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其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排演活动,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活跃思维,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置

  基于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选择,我把教学目标几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改编,排演课本剧,掌握本文重点的实词,虚词几文言句式的有关知识,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鉴赏历史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关于课本剧的知识——改编、排练——观看、演出——分组讨论,鉴赏人物——作剧本,写感想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自主合作的改编剧本,排练外、,还有演出后的分组讨论法,此法的设置有助于学生认识的加深和思维的发展。分组讨论,可以通过优化整合,促进学生合作,交流与沟通,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成为群体的智慧,从而便于培养同学们的合作精神,组与组之间的对抗,有激发起竞争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的认识领袖若物性格对事业成败的影响,对项羽、刘邦作出客观的辨证的评价。

  项羽的自衿功伐和妇人之仁预示着他在楚汉斗争中的失败,但他的诚实坦率在人格上是高尚的;所以他是失败的英雄,活在我们心中;刘邦的能屈能伸和坚决果断预示了他最后的胜利,但他虚伪,狡诈的人格却是不可取的,这一点要让学生有清醒的认识。

  4、 教学重点

  改编、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走进历史,认识历史人物,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5、 教学难点:

  改编、排演课本剧,能客观辨证地评价历史人物。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改编、排演、演出毕竟需要学生有一定文学、表演、听说读写、艺术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对他们有一定的难度。而辨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就需要把读史和文学结合起来,需要大量课外知识的结合,所以这也是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挑战。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施的运用,本课学生根据剧本和辩论的需要,自行设置多媒体,教师只起指导的作用。

  (四)基本程序

  本课由于内容的需要,大约要用一周的准备时间操作步骤如下。

  1、 铺垫

  (1) 学生利用一节课自渎课文,疏通问意,找出难懂语句,互相交流,扫除文字障碍。评论文章,提供较有影响的教育网站名,教给学生查找、处理网上信息的’方法。

  (2) 在利用自习、晚课期间播放《祝福》《项链》《雷雨》《茶馆》等课本剧录象片段,发放关于课本剧的常识知识,让学生有个初步认识。

  (3) 采用教师参与,学生推荐,成立剧组。招募导演、编剧、演员、舞台设计、道具服装等剧务人员,要尽可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的积极性,参与性,除了七名演员外,剧组人员应以组为单位。而没有参与剧组的人员也根据搜集的材料对剧中人物作出评价,以便参与剧评

  (4) 剧组排练。首先剧本编好,既要求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又必须有大胆的发挥,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形体动作,这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想象能力都是一个锻炼,而演员的演出更是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考验。

  2、 演出(课堂展示)

  (1)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音乐,出示背景材料,由一位同学有感情的诵读,引领大家走进历史,走进剑拔弩张的鸿门宴。

  (2) 课本剧上演。教室空间有限,但舞台设计必不可少,美术设计体现在黑板上,道具虽有限,但宴会坐席上的陈列必不可少,服装也要适当,观众也按楚汉两派,分为两大组,教师提示让观众对剧中人物进行评价,准备进行对抗辩论。

  3、讨论。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高中生的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他们不盲从别人的意见,对各种问题总有自己的见解,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培养,促进他们的这种思维能力,要因势利导,把学生对原文,对剧本,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引向深入。当然,教师要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发表意见,为此此环节分为以下几部分。

  (1)自由讨论,作剧评

  这主要由观众点评,给剧本,演员和剧组的综合水平打分。

  a、对剧本的编写作评价,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

  b、对演员的评价,深化同学们对人物形象的 把握。

  c、对剧组整体水平的评估,见证同学们的综合能力。

  (2)、剧组人员进行答辩

  主要分为:编剧,对原著的处理进行答辩;导演,对演员的演技,把握性格方面进行总结,汇报。针对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

  (3)、教师总结。教师不去轻易评判,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观点中的合理性与不足,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奖赏方面存在的差距,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

  (4)、分组讨论

  以楚汉两个政治集团全班分成两大组,教师引导讨论:多媒体出示项羽的《垓下歌》与刘邦的《大风歌》,以此为切入点设置讨论题:

  a、当力能扛鼎,破釜沉舟的英雄殒命乌江时,你为之感动了吗?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回看课文,联系史料谈一谈你对项羽的认识。

  b、“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威加海内的英雄,一代有作为的君主,你认为被奉为汉高祖的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这样的问题设置,有利于激发同学的兴趣,支持与反对楚汉集团同学又自然会形成相矛盾的看法,从而达到辩论的效果。

  总之,通过表演与讨论,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又演出时的具体经验水平上升到抽象概括的水平,并对文章的语言特点,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如何鉴赏历史人物等都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3、 写作。

  此项留做作业。

  经过以上四个环节,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写作训练,促使学生把对课文的认识,对本次教学活动的感想等进行梳理,并清晰地、系统地把它表达出来,同时也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写作时可以自拟题目,写自己感触最深,最想表达的东西。

  篇11:透镜说课课件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2.能在图中标出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3.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体会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2.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3.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教学工具

  凸、凹透镜、演示用光学器件组一套、老花眼镜、近视眼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展示透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与透镜有关的内容,老师现在手里拿的是透镜,透镜一般是玻璃或树脂制成的、透明的镜子,我们学习的透镜至少有一面是球面,或者两面都是球面。球面透镜只是透镜中的一种,例如散光眼眼镜的镜片就是柱面镜。光透过透镜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有什么规律没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透镜。

  二、新课讲授

  (一)透镜的种类

  [活动1]

  下面大家垫面巾纸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两个透镜,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得出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指导学生把凸透镜凹透镜的定义在教材上画出来。

  结合凸透镜、凹透镜实物,指出哪是透镜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缘,强调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和边缘的薄厚。

  指导学生练习区分凸透镜、凹透镜:见导学案。

  (二)主光轴和光心

  [活动2 ]阅读教材,理解主光轴、光心。

  什么是光心?光心在哪?强调光心在透镜上。两个表面对称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正中心。

  透镜的光心有什么重要的性质?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呢?请画出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

  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呢?请画出通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

  教师巡视指导。

  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咱班有戴眼镜的同学,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

  那么近视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近视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分别找两位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回答。那我们如何判断谁说得对呢?

  找戴眼镜的同学摸自己的眼镜并说出是哪种透镜。

  许多器材上用的透镜是不能用手摸的,那有没有其它办法来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呢?

  引导学生思考透镜是能透光的,光经透镜发生折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呢?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我们先来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观察导学案图中的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入射光线与主光轴的位置关系。

  猜想平行主光轴的光线透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沿什么方向传播,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怎么才知道我们的猜想对不对,用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1:利用激光笔在磁性黑板上演示三条平行光线,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再放凸透镜。

  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把凸透镜对光线的这种作用就叫会聚。

  板书: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上面实验中的折射光线在导学案中画出来。

  引导学生理解会聚: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向中间偏折,中间的位置其实就是主光轴。因此,会聚就是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

  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活动3 ] 结合上述实验,阅读教材:

  在学生在教材上找到焦点的基础上,提问凸透镜的焦点在哪?老师边指着演示实验中的焦点,边强调透镜的焦点在主光轴上,在透镜外。

  由于这个焦点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

  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画出焦点。

  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

  演示实验2:用激光笔和凸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激光从凸透镜右边射向左边。

  PPT演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谁能最快说出谁到谁的距离是焦距,用什么表示?

  强调焦距是从光心到焦点的距离,请在导学案对应的图上标出焦距。

  小结:(1)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

  (2)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另侧通过焦点

  讨论: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让我们一起来验证。

  演示实验3:利用激光笔和凸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教师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

  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引导学生判断是否会聚的标准: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否靠近主光轴。

  小结:凸透镜对所有光线都起会聚作用

  3、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4 :利用激光笔在磁性黑板上演示三条平行光线,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再放凹透镜。

  引导学生类比凸透镜,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板书: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上面的实验画出来。

  结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解释发散:

  发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

  4.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

  [活动4] 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结合上述实验,阅读教材92页焦点和焦距。

  提问:折射光线相交吗?那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哪。

  PPT演示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引导学生小结: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讨论:不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

  演示实验5:利用激光笔和凹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不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主光轴还是远离主光轴。

  小结:凹透镜对所有光线都起发散作用。

  提问:如何解决活动4的’问题,哪条是折射光线?

  (四)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焦距是凸透镜的重要参数,不同的凸透镜可能焦距不同。

  1、我们可以把太阳光看做平行光。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利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呢?

  小组讨论后说明你的测量方法。

  2、视频: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3、提出问题:

  能否利用凸透镜获得平行光呢?说出你的具体做法。

  篇12:口腔内科学说课课件

  口腔内科学说课课件

  龋病

  定义(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 慢性 进行性)

  (涉及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基本变化是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

  临床特征(微晶结构改变 色素沉着 黄褐色或棕褐色 牙体缺损形成龋洞 缺乏自身修复性)

  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致病因素

  牙菌斑(细菌沉积物 获得性膜 首先是球菌,以后是杆菌,丝状菌 细菌牢固地附着在获得性膜 经过2天牙菌斑初步形成 呈厌氧状态 呈栅栏状结构 5-7天菌斑成熟)

  (各种糖类 水解成单糖 进入致龋细菌体内 形成大量乳酸 使釉质脱矿,形成龋洞) (麦穗状出现代表菌斑形成)

  (致龋细菌对牙面有较强的粘附力,容易形成菌斑)

  变形链球菌

  (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唾液中达到46%,舌面45%,龈沟29%,菌斑28%)

  (主要取决其产酸性和耐酸性 变形链球菌耐酸性强 pH4.5 变形链球菌能以蔗糖为底物合成细胞外葡聚糖 变形链球菌不仅是冠部龋病的主要致病菌,也是根部龋病的主要致病菌) 乳杆菌

  (产酸没有链球菌多,为革兰氏阳性兼厌氧或专性厌氧杆菌 乳杆菌可能不是龋病的发生的初始致病菌,但参与龋病的发展 牙本质龋中主要成分是乳杆菌) 放线菌

  (产酸 主要是乳酸)

  饮食因素

  糖(尤其是蔗糖与碳水化合物的致龋作用) (糖的致龋机制)

  (食糖消耗量低的人群龋病流行率低 食糖量越多,患龋的情况越严重) (变形链球菌代谢蔗糖能力最强 排序)

  (摄糖频率高 提供代谢的底物和能量,长时间保持菌斑低pH的酸性环境)

  (只有食物经口摄入才能致龋)

  (氟化物增强釉质抗酸溶解性 对釉质羟基磷灰石的作用 对菌斑细菌的作用 对釉质表面的作用)

  Miller化学细菌学说结论:细菌产酸,酸使硬组织分解;细菌产生蛋白酶,溶解牙的有机物

  宿主

  (牙齿是致龋微生物的宿主)

  (牙齿结构:后咬合面有复杂的窝沟结构 易于嵌入 成为龋病易感染区 牙对龋病的敏感性与窝沟深度成正比)

  (下颌第一磨牙 顺序为咬合面,颊面,近中面,远中面和舌面;上颌第一磨牙为咬合面,近中面,腭面,颊面和远中面)

  (龋病形成的条件:有隐藏部位、致龋菌、致龋菌持续发挥作用。)

  唾液

  (pH6.8,分泌量0.7-1.5L 唾液的成分和功能 唾液的分泌量、成分 保持牙面完整性和促进已脱矿的牙硬组织的再矿化,也具有缓冲作用)

  牙齿与龋病发病中的关系:1.牙结构异常 2.牙形态异常 3.牙排列异常

  分类

  急性龋(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 颜色较浅 湿性龋 进展快 猛性龋又称猖獗龋) 慢性龋(又称干性龋 静止龋) 继发龋(出现在周边或是低部)

  浅龋

  (发生在牙釉质和牙骨质 龋损部位透出墨浸状 有粗糙感或能卡住探针尖端 呈白垩色点或斑 无主观症状 物理化学刺激时也无明显反应)

  中龋

  (发生在牙本质浅层 冷刺激尤为明显 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深龋

  (没有自发性疼痛,遇冷热酸甜刺激时,产生的疼痛比中龋更剧烈 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温度刺激实验

  (低于10°C高于60°C)

  鉴别诊断

  1.(釉质发育不全 实质性缺陷 硬而光滑 受累牙呈对称性 氟牙症 患者在牙齿发育矿化期有在高氟区生活的历史,这一点是与浅龋鉴别的重要参考因素) 2.(可复性牙髓炎和慢性牙髓炎)

  治疗

  龋病的治疗原则(终止病变,保髓,恢复形态,美观,功能)

  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适应症 药物)

  窝洞充填术

  (充填治疗是采用手术切割,去净龋坏组织,并将洞制备成规定形态,在保护牙髓的情况下,用人工材料充填窝洞)

  (窝洞的分类:Ⅰ-Ⅴ类洞)

  (颊面B 舌面L 合面O 远中面D近中面M 唇面La 切端I)

  窝洞制备的基本原则

  1. 去净腐坏组织(看颜色,看硬度确定是否去净 硬化的透明的牙本质层要保留) 2. 保护牙髓组织(间断操作 用水冷却 对牙体组织结构,髓腔解剖形态及增龄性变化清楚) 3. 外形设计(①—④)

  4. 抗力形设计(能够承受咬合力而不会破裂的特定形态

  ①:保证一定厚度 洞深必须做在牙本质上 因为牙本质有弹性

  洞深达到釉牙本质界下0.2-0.5mm

  ②特征是洞底平,侧壁平直与洞底垂直,各侧壁之间相互平行

  ③Ⅱ类洞或Ⅳ类洞 分担咬合力,使合力有合面髓壁和邻面龈壁分担 龈壁与髓壁平行,轴壁与近远中侧壁平行,各壁交接呈直角,点、线角圆钝深度不小于1mm

  ④无基釉质应去净 ⑤薄壁弱尖)

  5. 固位形的设计(承受合力后不移位,不脱落)

  (① 等于洞深固位,窝洞有足够的.深度,呈底平壁直的盒状洞形

  ② 洞底在釉牙本质界下0.5mm以内者,可直接制备倒凹

  ③ 后牙鸠尾为颊舌距的1/4-1/3,前牙为邻面洞舌方1/3-1/2 缺损大小相适应,有一定

  的深度,特别在峡部,以获得足够抗力 ④ 居于釉牙本质界下0.2-0.5mm 轴壁垫基底)

  窝洞制备的步骤

  (1. 隐藏性龋,则将洞口扩大,使洞口充分暴露

  3.在去净腐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切割健康的牙体组织,特别需要保留健康的牙尖和嵴)

  窝洞的消毒

  (常用的消毒药有25%麝香草酚酒精溶液,樟脑酚及75%乙醇)

  窝洞的充填

  (自己看吧)

  (促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材料:氢氧化钙 氧化锌 防止继发龋产生材料:玻璃离子

  夜磨牙及大面积龋坏不能用复合树脂充填)

  牙体缺损直接粘结修复术 (自己看吧 以树脂修复为主)

  常用材料的性质及其选择和治疗中的问题及其处理 (了解一下就行)

  牙髓疾病

  牙髓病病因

  (主要的致病因素是细菌感染因素)

  细菌因素(主要为兼性厌氧球菌和专性厌氧杆菌,如链球菌,放线菌,乳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感染途径(经牙体的感染嘴常见 毒性产物就可通过牙本质小管引起牙髓的炎症反应) 牙周感染(也是逆行性感染,通过根尖孔、副根尖孔和侧枝根管孔等途径进入牙髓) 牙隐裂时用碘酊涂布可以发现,临床上用光敏灯照射效果最好 物理因素(机械性创伤,咬合创伤,温度,电流) 化学因素(消毒药物,垫底材料,修复材料) 放疗,化疗患者半年内不做根管治疗

  牙髓病的分类

  (可复性,不可复性,牙髓钙化)

  牙髓病检查方法

  (主诉中记录疼痛的性质,发作方式,持续时间) (冷测法:低于10°C效果最好) (热测法:高于60°C效果最好)

  可复性牙髓炎

  自觉症状(当刺激除去后,疼痛很快小时或仅延续数秒钟) 临床检查(牙髓反应与正常牙相同或稍高) 诊断和鉴别诊断

  急性牙髓炎

  临床表现:1.阵发性的自发性痛

  2.温度刺激引起或加重疼痛 3.疼痛不能定位,有放散性痛 4.疼痛常在夜间发作或加重 鉴别诊断

  急性牙髓炎与牙间乳头炎鉴别

  慢性牙髓炎

  自觉症状(病程常,有较长期的遇冷、热刺激痛或嚼食痛史) 分类

  逆行性牙髓炎

  临床检查(有牙周袋感染,有创伤性咬合、牙松动及叩痛,X线可见根周牙槽骨吸收)

  牙髓坏死

  临床表现(有外伤史,可有穿髓,牙冠变色,牙髓无活力)

  牙髓钙化(X线可见髓石,髓腔闭塞,根管闭锁)

  牙内吸收(牙冠粉红色,牙根穿孔或根折,X线可见髓室根管不均)

  牙髓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保存活髓,保存患牙)

  治疗方法

  (多聚甲醛低浓度是是干髓剂,高浓度是失活剂) (三氧化二砷和FC可产生根尖周病)

  (氢氧化钙激活碱性磷酸酶而促进硬组织的形成即是促进牙本质桥的形成) (活髓切断术可造成牙内吸收)

  根尖周疾病

  病因(感染因素,创伤和化学因素)

  感染因素(主要细菌是厌氧菌,尤其是专性厌氧菌,细菌不仅存在于主根管,也存在与侧枝根管和牙本质小管内,进入牙本质小管内的深度约0.25mm)

  分类

  急性根尖周炎

  临床检查(Ⅰ°松动,有深牙周袋,冷热电刺激无反应,有叩痛) 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 (临床症状,检查)

  (根尖周脓肿时必须用全身抗炎药物,X线见根尖周组织无明显改变) 慢性根尖周炎

  根尖周病的治疗

  根管治疗

  原则(不使感染扩散,不产生新的感染,尽可能清除感染,将残存的感染封闭)

  根管冲洗(冲洗量应在1-2ml以上,次数足够,冲洗深度达到根管2/3或距根尖狭窄处4-6mm) (用5.25%次氯酸钠冲洗时,应先加热至37°C) (EDTA冲洗根管有溶解钙化物质、润滑作用) 根管预备原则

  1. 有工作长度

  2. 3. 4. 5.

  保持根管湿润

  不跳号,适当预弯 预备厚呈连续锥状 保持原始解剖形态

  6. 注意根尖孔位置

  7. 根尖狭窄处直径越小越好

  根管预备后要达到的要求

  1. 保持原有的解剖形态,有连续锥度

  2. 冠2/3锥度大于主牙胶和相应侧压器锥度 3. 相应侧压器能自如达到距根尖1-2mm处 4. 根管壁光滑无台阶 5. 根尖区无碎屑沉积 6. 根尖孔位置不变

  7. 根尖狭窄区明显并有明显停顿

  根管封药

  化脓性:CP+碘仿 重度感染:FC或CP 药性根尖周炎:丁香油 外伤1-2天:丁香油

  FC含醛有致癌性

  氢氧化钙用于根管消毒时应调成糊状或与牙胶混合做成牙胶尖状,封药时间为1周。

  篇13:共价键说课课件

  共价键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共价键”是《化学(必修)2》中第一章第三节内容,继初中的物质变化、化学反应之后,通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以“化学键”为桥梁,引导学生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为后面研究化学反应的利用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加深对电 子配对法的理解。

  (2)能较为熟练地用电子式结构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 结构。

  (3)理解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共价键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 精神。

  (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 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2)用电子式、结构式表示共价化合物;

  (3)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难点:

  (1)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判断。

  二、说教法

  情境-课题-探究-结论-延伸

  1、情景激发

  本节课教学内容抽象,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2、小组讨论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思考、分析和总结。

  3、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然而然提出问题,通过观看动画、问题讨论,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同时又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先复习离子键,使学生明确我们学习的离子键与初中学习的各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关系,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分子如何构成微粒?原子能否直接构成物质?这样设计,既是初中的内容和高中必修内容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又能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离子键。

  在进行共价键形成的教学时,以氢分子、氯分子和氯化氢分子为例说明共用电子对如何使两个原子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一种类型的化学键――共价键,指出形成共价键后可以使能量降低,达到稳定结构。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稳定结构的意义,并用电子式举出几个常见的共价分子形成过程中达到稳定结构时如何形成共作电子对的,让学生学会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由于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相对繁琐,再引入结构式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

  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化学键:

  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师: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化学键中的离子键,请问:

  1.什么是离子键?

  2.下列物质中存在离子键的是( )。

  [推进新课]

  一般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易形成离子键,那么非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相互作用时,原子又是怎样结合成分子的?H 2、Cl2、HCl是怎样形成的?和NaCl一样吗?本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一种类型的化学键——共价键。

  篇14:透镜说课课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图片,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薄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准备。透镜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初中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汇点,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凸透镜成像的必备知识,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光学的关键。本节也是光的折射的应用实例,因此本节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或直接概括结论,或结合讨论、阅读,接受并认同有关结论。同时,在活动中也应让学生了解运用实验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对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光的会聚、发散。

  三、教学策略

  由日常生活中和现象引入,对透镜的认识由外观到其特征概念,从对光线的一般偏折作用是会聚还是发散,到三条特殊光线,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要符合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学中不应只是从理论加以介绍,特别重视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各种术语名词和偏折规律。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以及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并学会测定凸透镜的焦距。本节教法以实验法为主,讲授法和讨论法为辅,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总结出判断透镜种类的两种方法和三条特殊的光线,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凸透镜、凹透镜、演示用光学器件组一套、老花眼镜、近视眼镜等。

  篇15:幼儿园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贪吃的小老鼠》讲述的是一只小老鼠吃西瓜皮沉入河底的经过,本课配合故事内容安排了四幅图片,让幼儿按情节发展顺序排图并用连贯地语言,讲述一个完整地故事,教育幼儿遇事要先动脑筋想一想,想清结果后再做,不要向小老鼠学习。

  根据学前班幼儿语言发展的水平,我认为这一活动应达到以下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排列图片,并用连贯的语言讲述画面内容,鼓励幼儿根据情节发展设想故事的结尾。

  2、丰富词汇:羡慕、神气。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重点:让幼儿按情节发展顺序排图并用连贯地语言讲述一个完整地故事。

  难点:设想故事结尾并讲述。

  准备:投影仪、图片、每人一块拼图板

  二、说教法

  针对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充分利用故事图片,启发式的教育思想,寓教于乐。采用了观察法、图片讲述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幼儿活泼好动,想象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充分利用故事图片,让幼儿展开想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判断思维能力几口语表达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1、悬念导入

  放投影仪出示西瓜皮,请幼儿讲述西瓜皮的用途。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费时3分。

  2、经验讲述

  出示投影片小老鼠,启发幼儿讲讲小老鼠看到瓜皮它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用一句完整地话讲述图片内容,让幼儿充分发表见解,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接着出示小老鼠坐在瓜皮船里的情景,请幼儿讲述老鼠的神情,让幼儿学会理解“神气”这个词。让幼儿自己动手排序,每人一块拼图板,四幅图片,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排列四幅图的顺序,再把故事讲给大家听。指名幼儿先按老师排得图片讲故事,老师再用生动的语言讲故事,这样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学习理解“羡慕”一词。费时20分。

  3、让幼儿创编故事

  提问:水慢慢地流进来,西瓜皮船沉下去,最后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幼儿大胆发言,想象出不同的故事结尾,这样做,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推理能力。费时4分。

  4、活动延伸:联系实际,教育幼儿。费时3分。

  幼儿园小班说课课件二:快活得像小鸟

  一、说教材

  这是一首短小的儿歌,具有童趣和快乐的风格,儿歌中“学小鸟”、“学小兔”、“学小鱼”等活动又是幼儿学习生活的再现,特别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我选择这首儿歌作为本次活动的内容。针对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在整个活动中我突出强调游戏性和趣味性。孩子们在模仿动物特征的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儿歌内容。幼儿玩的过程中,增加了与同伴、老师的互动,而这个互动的过程,也是我给孩子创造一个想说、敢说、愿意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二、说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两条教育目标。第一,通过学学、做做、看看、说说等活动理解儿歌内容,初步学说儿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语言教学中的重点,因此,理解儿歌、学说儿歌应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第二,能大方的表演和回答问题。

  三、说教法

  首先,本次活动通过让幼儿学学、做做、看看、说说等活动 ,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探索,使幼儿在玩玩乐乐中理解、感受儿歌 ;其次,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课件演示,使幼儿对儿歌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能初步学说儿歌的’目的。

  四、说设计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幼儿自由选择道具: 小鸟头饰、小鸡头饰、小鱼头饰、小兔头饰在轻快的音乐声中游戏,教师在活动中是幼儿的游戏伙伴,和幼儿一同游戏并随时启发引导幼儿:“你戴的是什么头饰?在干什么?”。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便理解了儿歌。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幻灯片展示。我设计了五张符合儿歌内容的幻灯片,展示的过程是幼儿再次欣赏、理解、记忆的过程。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师生互动,朗诵儿歌。

  1、幼儿戴上头饰,按角色轮流朗诵并表演儿歌。

  2、集体完整朗诵儿歌。

  3、结束:让幼儿变成快活的鸟飞出活动室。

  在这一环节中采取分角色表演和完整朗诵的方法,引导幼儿和教师一起表演儿歌,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掌握了儿歌内容。同时我还多采用赏识激励法,比如:表扬幼儿声音好听、动作做的好看、送给幼儿一个大拇指或者抱一抱幼儿。教师每一句鼓励的语言、每一个鼓励的动作都会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做到寓教于乐。

  通过本次活动不仅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使幼儿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受到了语言艺术的熏陶。

  附儿歌:

  快活得像小鸟

  我学小鸟飞飞,我学小兔跳跳,

  我学小鱼游泳,我学小鸡叽叽,

  在可爱的幼儿园里,我快活得像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