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与课课练(09)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与课课练(09)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共含13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桂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与课课练(09)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单元名称:复习与提高P2–P6

  二、学生知识基础与教材分析

  1、由于“等式的性质”不属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所以学生在解方程方面受到很大限制。第九册教材《简易方程(一)》中介绍了利用逆运算解方程的方法,但是有些类型尚未涉及。为了尽可能地拓展学生在解方程方面的能力,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帮助,本册教材第一章在复习第九册内容的同时,给出了“先化简,再解方程”的一种解方程的思路。

  学生在三年级时学习过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测,基本方法是将透明厘米方格纸放在不规则图形上,通过点数来估测图形的面积。上学期还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三类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可以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已学过的、可以求出面积的多边形,然后利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从而近似地得到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为了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复习解方程,为本册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复习面积的估测为学习体积做准备。

  3、本单元主要内容: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方程、面积的估测、自然数

  三、结构图

  复习与提高

  四、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3、能解ax÷2=b、a(x+b)÷2=c类型的方程。

  4、初步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5、进一步认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6种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情境,综合运用小数加、减、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3、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积极参与同伴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方法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习习惯。

  五、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会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难点:能运用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关键:四则混合计算和简便计算。

  www.xkb1.com

  六、 单元课时和安排

  课时 课型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练习

  1. 复习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P2 1.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结合具体情境,综合运用小数加、减、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1、口算

  2、比较大小

  3、简便计算

  4、应用题

  2. 复习

  方程

  P3 能解ax÷2=b、a(x+b)÷2=c类型的方程。 解方程并检验

  3. 复习

  方程

  P4 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解方程并检验

  4. 复习面积的估测

  P5 初步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1、填空

  2、图形面积计算

  5 新授 自然数

  P6 进一步认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6种含义。 1、填空

  2、判断3、选择

  6 练习综合 熟练解决各种类型的题目 1、利用教材

  2、综合练习

  3、适当拓展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课课练

  1、直接写出得数

  0.46+0.34= 1-0.78= 2.7×3= 9.3÷0.93= 0.25×0.7×4 =

  0.54÷18= 0.025×4.4= 7.38-5.88= 0.4+0.4÷0.1= 8.2÷8.2+8.2=

  2、递等式计算

  0.38+9.62÷3.7×5.4 8.74 – 8.74÷23+700×0.03

  1.25×4.8 4.38÷(36.94+34.3×0.2)

  0.27×99+0.27 [(5.84-3.9)÷0.4+0.15] ×0.92

  3、在O里填上“<”、“>”或“=”。

  (1)2.88O2.8 0.7()07() O0.7()0() 89.6786786…… O 89. 67()86()

  (2)将下列各数从小到大排列

  0.32km2 3200cm2 0. 23km2 320m2 2.3dm2

  4、应用题

  1)、哥哥有28张邮票,比弟弟邮票张数的1.5倍少2张,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2)、一块梯形麦田,上底30米,高50米,下底60米,共施化肥63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施化肥多少千克?

  3)、学校食堂运来一堆煤,计划每天烧煤50千克,6.5天烧完,实际10天才烧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少烧煤多少千克?

  4)、客车和货车从相距85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客车行的路程比货车的2倍少189千米,客车和货车各行多少千米?

  5)、两艘汽艇同时从东港开往相距324千米的西港,当乙艇到达西港时,甲艘离西港还有52.8千米,已知甲艇每小时行45.2千米,求乙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方程》课课练(1)

  一、化简

  (1)8a÷2= (2)6x+3-4x= (3)3x+4b+5x+6b= (4)3x÷3x =

  二、解方程并检验

  (1)13x÷3=52 (2)15+4x-2x=60

  (3)6.48÷x=8×9 (4)x÷1.25+0.8=8.8

  一、解方程

  (1)18x÷6=1.5 (2)x÷1.3=7.2÷16

  (3)3(76―2 x)=36 (4)2.7 x―32=1.1 x

  (5)5(x―3)÷2=20

  二、列式计算

  (1) x的2倍加上48等于84,求x;

  (2) 甲数是65,比乙数的3倍少10,乙数是多少?

  (3) 一个数的5倍比这个数的2倍多2.7,求这个数。

  (4)一个数的3倍比它的4.5倍少3.9,这个数是多少?

  拓展练习:

  解方程;* (6)24-7 x=4 x + 2

  《方程》课课练 (2)

  一、填空题。

  ① 0.5÷1.5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

  ② 6.23131……是( )小数,它的循环节是( ),简写成( )。

  二、解方程。

  ① 5(x+3)=4(x+11); ② 11-2.5(x-3)=10.5 ③ 0.85×6=19x+3.2;

  (此题可作为拓展用) (此题可作为拓展用)

  ④ 2x-34.34÷1.7=18; ⑤ 2.5(x-40)=5; ⑥ 5.6x=17.28-4x

  ⑦ 2.5x-2.17=21.9-5.8x; ⑧ 8(x-1.5)=x+0.6;

  ⑨ 2(0.5-x)+6=3x-2.5; ⑩ (5x-72)÷4=2;

  (此题可作为拓展用)

  三、问题解决。

  小胖妈妈的手机参加神州行畅听套餐:

  月租费16元(含来电显示),本地接听全免,在本市拨打电话0.13元/分钟,国内漫游通话费0.6元/分钟。短信发给移动手机0.10元/次,发给移动以外手机0.15元/次。

  妈妈5月本市拨打电话236分钟,短信发给移动用户76次,发到移动以外手机35次,国内漫游5分钟,请你帮助小胖妈妈算算她5月份的电话费是多少元?

  新 课 标 第一网

  《面积的估测》课课练

  求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m)

  拓展练习:估测下列图形的面积

  1m 2cm

  1m 2cm

  3cm

  3cm

  《自然数》课课练

  一、填空:

  1、3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39,这3个连续的自然数分别是 ( )。

  2、最小的自然数是 ( )。

  3、最大的4位数是( ),比它多1的自然数是( )。

  4、最小的5位数是 ( ),比它少1的自然数是( )。

  5、自然数n的后面一个是 ( ),前面1个是( )。

  二、判断:

  1、最小的自然数是0。 ( )

  2、最小的1位数是1。 ( )

  3、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

  4、a,b,c都是不相同的自然数,如果a×b=c,那么就c一定比a,b大。 ( )

  三、将下列各数按要求分类

  5.6, 32, 0, 0.058, , 640000, , 999.9

  0.0001, 9305, 11111,

  自然数:( )

  小数:( )

  分数:( )

  拓展练习:

  讨论: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

  综合练习

  第一部分 共46分

  (一) 直接写出得数。(9分)

  6.4+3.6= 12.6÷100= 0.3+0.3×0.3=

  5.3÷0.01= 2÷0.25= 6×10.1-6×0.1=

  1.2×8= 5.2+1.08= 8×(1.25+1)=

  (二)递等式计算 (能简则简)(18分)

  1、3.9+3.9÷0.3-5×0.2 2、 6.9÷1.25

  3、133÷0.125÷8 4、20.838÷0.69-1.8×2.9

  5、4.8×2.6+2.6×6.2-2.6 6、 3×1.25×8.8

  (二) 解方程、(13分)*验算

  1、3x-0.8+5x=1.6 2、6(x-3)÷2=1.8

  3、2x÷5+3x÷6=18 * 4、7x=65+2x

  (此题可作为拓展用)

  (三)列方程解 (6分)

  1.一个数,把它先乘5,再减去4,等于71,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3倍与这个数的5倍的和是20.8,这个数是多少?

  第二部分 共28分

  (一)填空 ( 17分)

  1、估测下列图形的面积

  这个图形的面积大约是 这个图形的面积大约是

  2、在○里填上“>”、“<”或“=”

  6.8() ○ 6.88 0.6()06()○0.6()0()

  2.6×0.9○2.6÷0.9 2.6÷1.10○2.6×1.1

  3、7÷1.1的商,用循环小数的简便形式表示是( ),得数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到百分位是( )。

  4、3.7×1.8的积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到十分位约是( )。

  5、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得5.0。这个两位小数最小是( ),最大是( )。

  6、最小的自然数是( );比自然数n大5的数是( )。

  7、一个梯形的面积是36平方米,高是4米,下底12米,上底( )米。

  8、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和斜边分别为3厘米,4厘米和5厘米,这个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 )厘米。

  (二)选择题 (8分)

  1、下列各算式中,结果最大的是 ( )

  A. 15.8×0.99 B. 15.8×10

  C.15.8×99 D.15.8÷0.01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0.6米,高0.5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 )

  A. 0.3平方米 B.0.6平方米

  C.0.15平方米 D.3平方米

  3、0.65÷a(a大于0,小于1)的商一定( )0.68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大于或等于

  4、与8.9×0.99计算结果相等的是( )

  A. 8.9-0.99 B. 8.9-0.89 C. 8.9-0.089 D. 8.9-0.01

  (三) 判断(3分)

  1、两个自然数的差一定是自然数。 ( )

  2、最大的自然数是n+1 ( )

  3、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第三部分 共26分

  1、一头河马每天吃饲料0.56吨,照这样计算,3头河马7天需要饲料多少吨?

  2、李阿姨用100元钱买了6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9.8元,应找回多少元?

  3、一条从甲地到乙地的公路长36千米,一辆汽车去时用了0.6小时,原路返回时用了0.4小时,这辆汽车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4、某手机商店已经卖出350部手机,比剩下的5倍还多20部,还剩下多少部没卖完?

  5、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如下图),分成三块种菜。第一块种西红柿,第二块种黄瓜,第三块种茄子。三种菜各占地多少平方米?

  本单元有如下学校提供:

  实验小学、徐行小学、桃李园学校、戬浜学校、曹王小学、华亭学校

  组长:实验小学单红卫、汤丽红

  .2.22

  篇2:第一单元测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建议: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8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3.50..02

  ②把353缩小到时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⑴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35*3=105105角=10元5角=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5

  ×3×3

  10.5元缩小到它的1/10105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5

  指名说是如何算的.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5

  3.60缩小到它的1/100360

  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

  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425×7

  0.7×4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运用

  1、填空。

  4.5()0.74()

  ×3×3×2×2

  ()135()148

  2、判断

  13.5

  ×2

  2.70

  3、P2做一做

  三、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P7练习一第1、2、3题。

  课后小记:

  今天的教学法在学生预习后显得十分顺利,但在预习与作业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由于教材中并无此类例题,要适当补充指导;2、小数乘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学生中常见错误有如下几种:

  2。32。3

  *12*12

  4。646

  2。323

  27。66。9

  3、计算中积的小数点末尾有0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4、计算结果中小数点末尾的0没去掉,化简。

  第二课时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P4例3、做一做,P5例4、做一做,P8-9练习一第5-9、13题。

  教学目的: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同学们最近我们校园宣传栏的玻璃碎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1.2)

  2、尝试计算

  师:观察算式和前面所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小数乘小数”,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和同桌讨论一下,然后自己尝试练习,指中板演:

  方法一:1.2米=12分米0.8米=8分米12*8=96(平方分米)96平方分米=0.96平方米

  1.2扩大到它的10倍12

  ×0.8扩大到它的10倍×8

  0.96缩小到它的1/1009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例4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P4做一做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240.013

  ×0.14×0.026

  9678

  2426

  0.3360.00033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10.56×0.27=0.1056×27=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586.252.04

  ×4.2×0.18×28

  11650001632

  232625408

  2436112505712

  2、P5做一做

  3、P8页5题: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P8第7、9题,P9第13题

  课后小记:

  经过预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两道例题能在一课时内完成,且还留有较充分的时间做课堂作业.作业中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竖式写法格式不正确。如有的学生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的格式混淆,写竖式时错将小数点对齐了写;2、小数点定位存在问题。1。06*25有个别学生认为25是两位小数,所以出现积的小数点定位错误。

  篇3: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在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5角

  ×3×3

  10.5元10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2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100倍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3.50.201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2

  2.7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0.7×425×7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专项练习练习一4

  二、运用

  1、填空。

  4.50.74()

  ×3×3×2×2

  ()135()148

  2、做一做书p3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1、2、3

  五、板书:

  小数乘整数1

  3.5元35角

  ×3×3

  10.5元105角

  例2

  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第二课时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P.4~5页的例3和例4、“做一做”,练习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2扩大到它的10倍12

  ×0.8扩大到它的10倍×8

  0.96缩小到它的1/1009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240.013

  ×0.14×0.026

  9678

  2426

  0.3360.00033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10.56×0.27=0.1056×27=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586.252.04

  ×4.2×0.18×28

  11650001632

  232625408

  243611250571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P87、9题。P913题。

  第三课时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P.3页的例3~例4和“做一做”,练习一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用具: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P.5页10题。

  0.9×67×0.081.87×00.24×21.4×0.3

  0.12×61.6×54×0.25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0.4

  0.11

  0.35

  2.4×==1.2×=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5:

  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4×3的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三、运用

  1、做一做:3.2×2.5=0.82.6×1.08=2.708

  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13题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8页8题,P9页11、14题

  第四课时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P.10的例6和“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0.7×0.50.21×0.81.8×0.5

  1-0.821.3+0.741.25×80.25×0.4

  0.4×0.40.89×10.11×0.6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3.27×1.5=4.95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0.2863.272.04

  ×0.32×1.5×28

  2057216351632

  30858327408

  3.291524.9055712

  三、运用

  1、P.13页2题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3.5783.5743.5833.585

  四、体验: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P.8页1

  第五课时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P.11页的例7和“做一做”,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0.45×0.60.8×0.1250.759×0

  0.25×0.40.067×0.10.1×0.08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30×7+85250×4-200

  ⑴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得出:

  ①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1、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100块不够)

  4、那110块够吗?(可以怎样算?)

  (1)0.9×0.9×110(2)0.81×10+110

  =0.81×110=8.1+81

  =89.1(平方米)=89.1(平方米)

  5、(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6、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⑴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P.14页7题

  ⑴出示:50.4×1.95-1.83.76×0.25+25.8

  =50.4×0.1=0.094+25.8

  =5.04=25.894

  ⑵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①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②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3.25×4.76-7.818.1×0.92+3.93

  3、P.14页9题

  四、体验:

  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

  P.13页5题

  P.14页6、8题

  第六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P.12页例8和“做一做”,练习二第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计算:

  25×95×425×324×48+6×48102×56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看每组算式是否相等。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0.25×4.78×4

  =0.25×4×4.78乘法交换律

  =1×4.78乘法结合律

  =4.78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1.25×0.7×0.8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51.5×1021.2×2.5+×0.8×2.5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运用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034×0.5×0.6102×0.45

  2、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

  照实际长、宽各缩小10000.025米

  倍画出的。求这个操场的实

  际面积。0.048米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13页4题。

  篇4: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新#课#标第#一网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四、班级情况分析

  五(2)班的个别学生思维活跃,常有独到的见解,语言表达比较清晰。有极个别的学生自觉性太差,完不成作业,上课没养成倾听得习惯。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这一学期应继续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个别后进生的转化。

  五、教学措施

  1.、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新课标第一网

  (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 、2、5、3的倍数的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 六)、统计(3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篇5: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习近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Xkb1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Xkb1.com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四、班级情况分析

  五(3)班的个别学生思维活跃,常有独到的见解,语言表达比较清晰。有极个别的学生自觉性太差,完不成作业,上课没养成倾听得习惯。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这一学期应继续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个别后进生的转化。

  五、教学措施

  1.、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六、课时安排

  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篇6: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测量)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主要特点有: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2、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和质量的意识。

  四、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练习法

  六、板书设计

  毫米 类似物体 比较

  操作 彼此的特征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 米 的 认 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四、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讲解法

  六、板书设计

  一分米=10毫米 一分米在现实生活中有多长?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千 米 的 认 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三、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四、教学重点:

  千米有多长的现实概念

  五、教学难点:

  千米及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

  六、板书设计

  千米=1000米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千 米 的 认 识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远、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演示-实验法

  五、板书设计

  到教室以外感受千米的长度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

  练习法、讲解法

  五、板书设计: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第六课时

  一、教学内容:吨 的 认 识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四、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五、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讲解法

  六、板书设计:

  一吨 一头牛的质量 一头猪的质量

  一个学生的体重 老师的体重

  第七课时

  一、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四、教学方法:

  练习法、演示-实验法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常见的实物 比较他们的特性

  引出长度以及重量单位

  篇7: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说明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 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教学建议

  1。 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2。 本单元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

  旋 转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篇8: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找次品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发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小组合作与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科书在素材的选取上非常注重现实性,如钙片、矿泉水、松果、饼干、糖果、白糖等物品,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

  教科书的两个例题在编排上都呈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2.注意体现思维过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书在编排结构上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2则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此外,教科书在分析方法的编排上还很重视“数学化”,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先让学生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寻找规律,总结、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同时也从可验证归纳出的方法是否正确。这里之所以需要验证,是因为本单元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对数量更大时的情形是否适用,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

  四、具体编排

  例1

  编排思想:

  创设找5瓶钙片中的1瓶次品的合作学习的情境。

  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多样性。

  教学建议:

  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体现探索性和开放性,不必急于归纳最优方法,重在鼓励。

  如果没有天平,可利用卡片操作、画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

  教师注意进行指导。

  例2

  编排思想:

  创设找若干零件中的1个次品的合作学习的情境。

  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多样性、有效性。

  教学建议:

  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探索性最优化方法。

  如果没有天平,可利用卡片操作、画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如画树图的方法。

  教师初步归纳最优方法。

  让学生继续探索10、11个零件找次品的方法。

  教师最后全面归纳最优方法。。

  练习二十六

  第1题,因总数为9筐,故可平均分成3份,只称2次就保证能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第2题,把15盒平均分成3份,至多3次就可以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第4题是一个趣味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爸爸与小明的年龄差是不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即现在和3年后两者的年龄差一样,所以设小明今年 岁,则爸爸今年就是( +24)岁,从而 +( +24)=34,可算出小明今年是5岁,爸爸今年是29岁。

  第5题的编写意图在于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示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次。

  第6题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份,至多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5……时如何找出次品。

  第7*题是一道关于集合运算的题目。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用集合圈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本题可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知识画出下面的图示:

  再分析题意:两个组都没有参加的有6人,所以参加课外小组的一共有25-6=19人。这样,结合以前学的知识,就可算出集合圈中表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12+10-19=3人。

  关于“你知道吗”的说明

  本专栏简要介绍了在已知次品比正品重或轻的情况下,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测的次数。由该表可发现,只要待测物品数量介于 +1~ 之间,则最多只需要测 次就保证能找出次品。由此,要保证6次能测出次品,待测物品可能是244~729个。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试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时,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实际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可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是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篇9: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单元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建议

  1. 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2.本单元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111~P113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不仅能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了解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体会数字编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1、一个邮寄过的信封。

  2、调查了解本地邮政编码、本校邮政编码、几个电话号码、几个车子牌号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编排的?邮编查询网址:www.yb21.cn/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老师点名时,除了直接叫你们的名字外,还能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

  对!每个同学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学号。看来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揭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

  编写这本教材的编辑室的叔叔阿姨们经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拿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你们知识这些信件是如何传递的吗?(出示例1下面寄信的流程图)师:把信件投入邮筒后,邮局把收集起来的信件通过机器分拣,机器是根据每封信上的邮政编码进行分类的,再把信件传递到收信人所在地的邮局,最后由邮递员根据具体的地址来投递信件。

  2、探索邮政编码的结构

  (1)湖北省襄樊市441000、湖北省十堰市44、湖北省宜昌市443000、湖北省荆门市448000

  北京市朝阳区100176、北京市海淀区102206、北京市宣武区100073、北京市石景山区100036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750000、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751200、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751506、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756301

  观察以上这些地区的邮政编码,你发现了什么?

  师: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或自治区。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请大家回答这里邮编的前两位43、10和75分别代表什么?

  师:湖北省较大,所以仅用44还不够,因此湖北省的省级代码有两个,除了44,还有43。

  (2)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镇448268、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448151、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448002

  观察以上邮编,猜一猜前三位表示什么?前四位呢?

  师:前三位表示邮区,这里的448就表示湖北省的荆门邮区。前四位表示县(市),如这里的4482就表示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邮局。你能与同桌说一说其它两个邮编前四位分别表示什么吗?(如有条件可通过课件了解湖北省中的不同邮区。)

  (3)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武汉市二七邮政支局 430012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武汉市双洞门邮政支局 430022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武汉市武胜路邮政支局 430030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武汉市钟家村邮政支局 430050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市中华路邮政所 430061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武汉市水果湖邮政支局 430071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 武汉市红钢城邮政所 430080

  师:最后两位数字表示的是该邮局的投递局或邮政所。

  (4)请大家打开书113页,找到上面的邮政编码。这是表示谁的邮政编码?同桌交流各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注意结合收信人的地址来说)

  结合发信人的地址你们能说一说100081表示的含义吗?

  师说明:由于北京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所以它的邮编第三位和第四位数字都是0,只有81是表示投递局。我国还有3个直辖市,他们的邮编分别是上海市200000;天津市300000;重庆市400000。如果是省会城市,他们的邮编第三位第四位也均为0,如江苏省南京市210000;广东省广州市510000;四川省成都市610000;辽宁省沈阳市110000。

  三、巩固练习

  1、你还收集了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

  师: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推行邮政编码为了实现信件分拣自动化。信函自动分拣机可以通过拍摄到信封上的邮政编码,通过皮带传输和机械手把信函放进特定邮政支局的信格里。机械分拣可比人工分拣的效率提高10倍多,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车牌号“““)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不明白?

  五、作业:书P118第1、2题。

  教学反思:

  虽然在此之前已经听过多节有关的研讨课,但临到自己教学时才真正体会到本课教学的艰难。

  一是信息化时代对邮政编码的冲突。其实我在教学前也仅仅只知道学校和家庭住址的邮编,至于邮政编码的结构含义等是完全陌生。在课堂前测中了解到,全班仅3人有写信寄信的经历(这三名学生的老家都远离湖北省),他们知道老家的邮编,全班有半数左右的家庭收集不到已经邮寄过的旧信封。可以说在学习本课前师生对邮政编码都是知之甚少,教师本身都只“半勺水”,何以给学生“一杯水”?

  虽然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了一些有关邮政编码的知识,自己也进行了大量的查询,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倍感吃力。如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北京人民出版社的邮编是100008,它的第三、四位都是0呢”;“为什么我们学校的邮编4300XX第三、四位也是0呢”;“邮区是不是指什么市?”“邮区与市、区、县有什么关系?”一个接一个问题“炮轰”过来,着实招架不住。

  二是对教学方法的争议。有的教师认为这是一节以讲授为主的内容,还有的教师认为这是一节以观察发现探究为主的内容。常规课老师们往往选择前者(因为高效),比赛课或研讨课老师们往往选择后者(因为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那么到底选用哪种方法能够在常规课内既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呢?我选择了以后者为主,适时辅之以讲解,效果还不错。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思维很活跃。

  备注:

  1、编码与大数的区别。大数和编码的位数都很多,但是编码不是大数,可以问学生“编码是一个大数吗?是一个多位数吗?”要让学生搞清楚这一点。邮政编码不能说是6位数,而应该说是“由6位数字组成”。

  2、什么叫邮区?邮区或称邮界。指邮政机构进行邮政服务所划分的区域。邮区不是行政区,不分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114~P115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身份证的一些常识及其编码的科学性,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编码、应用编码的意识。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探索身份证编码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数字编码的基本方法。

  教学具准备: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3、师准备一张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一个小偷拿着假身份证取钱时,很快就被银行工作人员发现,报警后将其抓捕。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师:看来身份证是一个很重要的证件,那身份证上都有哪些信息呢?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身份证号码记录表,说说自己从收集的身份证号码中了解了哪些信息?(教师巡视)

  2、师生共同学习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1)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2)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3)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行政区代码它只记录到省、市、区(县)。前两位表示省,接下来两位表示市,再后面两位表示县或区。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7至10位表示年份,11、12位表示月份,13、14位表示日期。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表示同一地址所在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编写的顺序,单号分给男性,双号分给女性。第18位为校验码。

  (4)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4、同学们,跟你们一样,小明课前也收集了爷爷、爸爸和妈妈的三个身份证号码,但是他不记得这三个号码是谁的了,你能帮帮他吗?

  511182197302110031

  518182197604280022

  510182194712260011

  5、区分新旧身份证号码

  同学们收集的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吗?知道哪一种是新型身份证码?

  师:比较一下,新型身份证号码跟旧身份证号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师:新身份证号码把出生日期的年份写完整了,最后多了一个校验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四、全课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识?

  五、作业:到图书室去了解一下图书管理员是怎样给众多的图书编码的?

  板书设计:数字与编码–身份证

  42 01 03 19750802 122 X

  省 市 区 出生日期 顺序号 校验码

  教学反思:

  全班在课前都完成了父母及自己身份证号码的收集任务,而且他们早已在编码中发现了出生日期的秘密,因此本课只剩一大重点–性别如何从身份中区分需要突破,同时简单介绍前6位、后4位的含义即可。教学十分顺畅,学生十分喜欢做根据身份证推断爸爸、爷爷、妈妈这一类习题。

  篇10: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1~P113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1、一个邮寄过的信封。

  2、调查了解本地邮政编码、本校邮政编码、几个电话号码、几个车子牌号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编排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50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8号、17号“““)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从而揭示课题: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二、新课学习

  1、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拿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书P113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②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三、巩固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车子牌号“““)

  3、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编排的?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不明白?

  五、作业:书P118第1、2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4~P115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3、师准备一张身份证。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去过)刚开户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同学们坐飞机出境旅游过吗?坐飞机出境旅游也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一、学习新知:

  1、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一张,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师生共同学习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1)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2)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3)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4)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4、刚才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编排的,你能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再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5、学习例3,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①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②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③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二、巩固练习:

  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识?

  五、作业:到图书室去了解一下图书管理员是怎样给众多的图书编码的?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6~P119以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图书编上书号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前到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课前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吗?图书馆那么多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用字母和数字给图书编码),对了!图书编号、车子牌号都是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

  二、新知学习:

  1、生交流课前各自调查的收获。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内号和书次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

  3、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给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录)

  4、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

  ①、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

  ②、讨论每个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比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信息。

  ③、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

  ④、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三、巩固练习:

  1、书P118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和字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2、书P118第3题向学生介绍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

  3、独立完成书P119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编码?举例说一说。

  课后反思:

  篇11: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数字编码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三、编排特点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向学生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我们都是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比如教材首先从老师点名的情境引入,说明我们可以用数字编码来区分班上的每个学生。接下来,例1和例2通过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还有练习中的习题都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

  2.在实践中体会数字编码的应用。

  在学生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后,例3和例4让学生通过两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或字母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例3是让学生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例4是让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书籍编一个书号,和例3相比,更复杂一些,是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进行编码。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进一步来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编排

  标 题 具体内容

  例1~例2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编码的结构与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例3、例4 通过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或字母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情境图

  教材首先由学生非常熟悉的老师点名的生活情境来引入,说明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探讨用编号的方法来区分班上的学生。这部分内容也可以结合后面的例1来教学,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先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然后在班上交流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再来展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数字编码现象引出,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1

  例1是通过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来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同时通过邮政编码在信件传递中的功能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邮政编码是代表投送邮件的邮局的一种专用代号,也是这个局(所)投送范围内的居民与单位的通信代号。教材这里呈现了一个标准信封的正面,并向同学们介绍了邮政编码的结构:邮政编码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448268。它的前两位数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如44表示湖北省;第三位数表示邮区代号,如448表示湖北省荆门邮区;第四位数表示县(市)的编号,如4482代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邮局;最后两位代表邮件投递局(所),所以448268表示的就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邮电支局的投递局。最后,介绍邮政编码作为我们国家的邮政代号在信件传递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结合例1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如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父母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爷爷奶奶住址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等。并要求学生设法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如向邮局工作人员或邮递员咨询、查阅邮政编码书籍等。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老师再结合教材给出的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它的组成,也就是每个数字代表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某个邮政编码给出它的组成,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

  例2

  例2是通过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材首先从身份证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情境来引入,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身份证号码的组成。教材在这里举例给出了一些简单的信息。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码,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一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其他信息和含义,注意这里不要求学生掌握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以及编排方法,有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比如校验码)让学生知道就可以了。然后再让学生就某个身份证号码说一说号码中的数字代表的含义,并结合后面“做一做”的第2题来完成这个练习。

  最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了解的身份证号码的结构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再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进一步体会身份证号码蕴含的信息和编排方法,初步学会编码,为后面的实践活动打下铺垫。

  例3

  例3是让学生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让学生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比如学生所在的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然后再根据这些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比如说可以用1表示男生,2表示女生,还可以按年龄的大小给每个班的学生排一下号等等。教材这里只是提供了一些范例。

  教学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讨论在学号中需要反映出哪些内容,比如入学年份、年级、班级、班级序号、性别等。在全班同学统一了编码中要包含的信息后,如何用数字来体现就是一个开放的活动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创造性,以小组为单位编排出既符合要求又形式多样的学号来,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点拨、引导。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这里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接下来的“做一做”安排了3个题目,第2题是配合例2的,学生在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后,回家可以跟爸爸、妈妈汇报,说一说父母身份证号码中的数字代表的含义。

  第1题是让学生来设计一个编学号的方案,给全班同学编号。在这里是完全开放的,学生可以自己来设定号码中要体现的信息和编码的方法,然后再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看看谁的设计比较好。

  第3题的第一个要求,让学生想一下身边还有哪些数字编码的事物,小组互相交流一下。这个调查也可以安排在例1的教学之前,让学生课前去调查,然后在班上汇报交流,作为例1教学的引入。后一个要求是让学生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数字编码,去了解它的意义。学生可以根据前面所学的先进行猜测,然后再去实际调查验证,并且在调查中学生还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编码中包括用字母进行编码的,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可以为例4的教学做准备。

  例4

  例4还是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图书编上书号,和例3相比,更复杂一些,除了数字还可以利用字母来编码,也就是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进行编码。这种编码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图书的检索号,在图书馆里有成千上万册的图书,为了便于查询和统计,我们给图书也编了一个“书号”–检索号。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类号和书次号,分类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

  教材从一个小女孩到图书角借阅图书的情境引入。由于图书很多,每找一本书几乎就要把所有的图书都翻个遍,所以有必要给图书来编个号码,贴上标签。接下来,学生分组来活动: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学生先要讨论书号中要包含的信息,比如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接下来就是探索怎样用编码的形式来表示书号了。教材在这里给出一些范例。

  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或比较大的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然后流各自调查的收获,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突出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分类。

  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了编学号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分组来完成这个实践活动。小组活动时,每个学生先提出自己的想法再在小组中讨论,每个小组先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再讨论每个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并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一种作为最终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练习二十四

  练习二十四中的习题向学生展示了数字编码在生活中更广泛的应用。另外,后面的“生活中的数学”版块中,让学生感受数字编码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

  第1题是探讨电话号码中的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调查、收集并交流不同城市的区号,了解电话号码中各数字的意义。我们国家的电话号码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所在城市的区号,比如北京的区号是010,广州是020,上海是021等,我们在拨打长途电话时,都要先拨区号,再拨后面的号码。电话号码后面部分的数字也代表一些重要的信息,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了解。

  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这里除了数字还有用汉字和字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第3题向学生介绍了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它是国际上通用的比较科学合理的一种图书编码系统,外文简称ISBN。国际标准书号以“ISBN”作为标志,后面带有10位数字,这10位数字分为4部分即组号、出版社号、书序号、检验号;各部分之间用“-”或空位隔开。其中组号是代表一个国家、地区或语种的编号,这个编号是由国际ISBN中心设置和分配,中国为“7”。出版社号是由地区或国家的ISBN中心设置和分配的,可以多达7位数,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出版社号是“107”。书名号是由该出版者出版的每种出版物的编号。检验号是国际标准书号编号的最后一位数字。

  第4题是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给家美小区一栋新楼的居民编一个门牌号,这个号码中可以包含楼号、门栋号、层数以及房间号等信息。

  以上练习包括后面的“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调查,通过查资料、向父母咨询等方式感受数字编码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体会编码思想的作用。然后再在班上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加以补充。也可以在学生了解各种编码的意义后,让学生再去观察身边的这些数字编码现象,说一说编码中数字或字母代表的含义。

  三、教学建议

  ⒈ 恰当把握目标。

  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能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编码中每个数字的信息和含义。

  ⒉ 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中,老师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教学。同时,让学生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比如通过调查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含义,了解生活中的一些数字编码的意义等。

  ⒊ 让学生动手实践,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以一定的点拨、引导。

  篇12: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1年级上册认识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板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能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试着学习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五、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辨析,实践中逐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数字与编码(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1~P113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1、调查了解本地邮政编码、其他地区邮政编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十个老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生:想。(师课件出示)

  2、师:你们知道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吗?(生可能会说:数字可以进行计算、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序数等)

  师:对。数字还有一个用途,可以进行编码 ,如我们学校的电话号码。当把这些数字赋予一定的含义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排列,就是编码。(板书:数字编码)。

  3、师: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数字编码吗?

  生:学生纷纷回答:汽车牌照号码、门牌号码、电话区号、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由此可见,编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虽然只是由简单的数字、汉字、字母组成,但代表着各种各样有用的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节课,我们就以邮政编码为例来探讨隐含在数字编码里的“秘密”。

  二、讨论交流,探索规律

  1、师: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号,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信件的传递速度。说到信件,同学们寄过信吗?谁来说说寄信的过程?(生交流寄信的过程)

  2、师结合课件小结寄信的过程。

  ① 先写好信和信封;②再把信投入邮筒;③邮局把信收集起来通过机器进行分拣,机器根据信封上的邮政编码进行分类;④把信件传递到收信人所在的邮政局;⑤邮递员根据具体的地址投递信件。

  3、师:邮政编码在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调查收集了一些邮政编码及相关的知识,能告诉大家你是通过什么方法了解的吗?

  生:查阅有关邮政编码书籍、上网、向邮递员叔叔了解、请教家长……。

  4、师: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身边的信息资源,真是了不起。那你们都收集到了哪些邮政编码?

  生:回答。(师板书4个不同区域的邮政编码)

  5、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参与活动)

  6、全班交流: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把讨论的结果与全班同学交流、展示一下?

  生:都由六位数字组成……。

  7、师:这6位数字看似简单,里面隐含的信息可多了,你们想知道吗?请自学书P113页。

  8、汇报编制规律。(结合课件小结规律)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局(所)。

  9、邮编的重要性

  师:邮政编码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从前往后看,它代表的行政区域在排列上也有特点,你发现了吗?(按行政区域级别的大小来排列的。)

  10、师:现在我们以一个写好的信封为例来具体看看邮政编码每个数字的含义。(课件展示信封)

  你从信封上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寄信的人地址,写信人的地址、邮政编码、网址……

  师小结:我们以后投递信件的时候,可都要养成自觉、正确、工整地填写收件人和寄信人的邮政编码的良好习惯啊!

  三、练习巩固,加深认识。

  1、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

  2、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只要大家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在你身边还有许多数字编码的事物。课后请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数字编码,去调查了解它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数字与编码(二)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4~P115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了解身份证编码的编排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观察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身份证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学会编码。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进行编码。

  ●○教学具准备:搜集有关数字与编码的生活实例,学生课前调查了解父母亲或爷爷奶奶的身份证号码及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身份证号码,都带来了吗?师:你们知道身份证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吗?(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身份证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很重要,像身份号码这样的个人信息码在生活中的确应该妥善保管、注意保密。同学们带来的这些身份号码在课下也要保存好。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从研究身份证号码入手,来继续学习数字与编码的规律。(板书课题:数字与编码)

  二、讨论交流,探索规律

  1、自主探索,寻找规律

  师:现在就请同桌把收集到的身份证号码和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放到一块比一比,试着想一想、猜一猜,老师身份证号码中的数字都代表什么含义。听清要求了吗?开始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把你的猜测与发现跟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师:说得这么详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上网查找的。

  师:能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师:(结合学生汇报小结。)正像前面许多同学谈到的那样,身份号码的前6位数字表示的是居民常住户口所在的地址码。这里的37表示的就是山东省,03表示的是淄博市,02表示的是淄川区,号码的7到14位是出生日期码,15到17位是顺序码。同一常住户口所在地、同一日期出生的人在办理身份号码时要按一定的顺序编号。

  师:请收集的是男性的身份证号码的同学说一说第17位上是哪些数字?(1、3、5……)

  师:这样的数又叫什么数?(奇数)也就是说身份证号码第17位上是奇数的表示的是男性。

  师:请收集的是女性的身份证号码的同学说一说第17位上是哪些数字?(2、4、6……)

  师:这样的数又叫什么数?(偶数)也就是说身份证号码第17位上是偶数的表示的是女性。如老师身份证号码的第17位数字是6,老师是女性。

  师:身份证号码的最后一位是校验码,它是根据前17位数字按照统一的公式计算产生的,既提高了号码的有效利用率,又很好地起到了检验的作用。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只有一个,它具有唯一性。

  3、感悟编码特性。

  (1)位数相同、科学规范。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了解了身份号码的组成?现在请大家看看收集到的号码,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这个身份号码的最后一位是X。

  师:你真善于发现问题。谁找的号码当中也有这样的问题?这里的它是一个罗马数字,在一些钟表上大家可能会看到。它表示的是10。

  师:现在老师有疑问了,为什么这里不写阿拉伯数字10,而要用一个罗马数字来代替呢?

  生:位数就成了19位数,多了。

  师:都同意吗?(同意)这是为了保证同一类编码的位数相同,而这也恰恰正是编码科学性与规范性的最好体现。

  (2)编码的发展

  师:身份证有15位和18位之分。旧的身份证号码有15位,新的身份证号码有18位。新增在第7、8、18三位。其中加入的具体年份和校验码有效地提高了编码的使用率。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对于身份号码这一编码已经了解很多了,其实生活中的编码还有很多很多,你留心观察过吗?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学生交流)

  四、实践应用,检验新知

  师:编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这么重要的作用,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编一编呀?

  师:学校要为每一个同学编一个表示同学们身份的号码(学号)。

  师:那么这个编码中应该包含哪些信息呢?

  生:班级、年级、性别、学校。

  …………

  师:请同学们合作设计自己的学号。(学生合作编码,师巡视。)

  师:请同学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编码。(学生介绍)

  师:今年如果是一年级,那明年呢?(引导年级会发生改变,是否可以用一个不变的量来表示年级。)

  (生无人回答。)

  师:那同学们都是哪一年入学的?借此用入学年份代替年级。

  (师生讨论其他信息的必要性与占位问题)

  师:根据刚才交流的情况调整自己的编码。(生交流汇报。)

  五、课堂小结,延伸新知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

  师:其实编码远不只是我们今天了解到的这些,它还被广泛应用到了航天、航空、国防、通信等领域中,有很多的编码等待着同学们去创造与破解,同学们加油吧!

  篇13:第一单元负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 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 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