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及建议

  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及建议

  当今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学习条件改善了。但厌学的学生也增多了。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发生作用,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逃学则是厌学心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种逃离学校生活环境的行为。孩子们产生一系列逃避上学的行为。那么作为教师,能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形式与气氛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为此,我对学生的厌学心理进行了研究。

  一、案例对象

  张瑜(化名),男,一名四年级学生。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差,好动。上课不听讲,尤其不喜欢上文化课,经常不完成作业(认为这些事情根本不重要),不喜欢管理严格,要求高的老师,不喜欢交朋友(认为与同学、朋友交往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经常和同学打架。

  二、分析与讨论

  学生厌学,古来有之。那么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哪些呢﹖概括地说可以分为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两类。厌学的一方面原因在于学生本身,他们学习目的模糊,认识不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对学习没有兴趣,丧失了求知欲,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厌学便是很自然的事了。学生本身的内在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固然重要,但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里,我着重分析导致学生厌学的两大外部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知识的传递,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超过学校,而且起决定作用。

  家长有好多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大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有的忙于做生意,来自这一类家庭的厌学学生对个人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二)学校因素

  多数小学生都是崇拜和依恋老师的,老师的态度对其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有些老师对学生却抱有成见和偏见,认为好学生就什么都好,认为后进生就什么都差,使不懂事的差生一开始就不喜欢上这门课,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还有部分教师,他们的教育观有些问题,他们把教育教学活动看作是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把学生视作消极、没有自尊心、无所谓个性的可以随意塑造的泥人,因而一切“听我讲”成为天经地义的“真理”。他们恰恰不懂得,和谐、友好、平等的气氛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对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有些教师从未让他们休验过学习成功的喜悦,最终导致厌学。

  三、建议

  (一)希望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苦恼,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平时多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与辅导,对孩子多表扬、鼓励。采取正确的方法。也不能听到孩子犯了什么错误就往死里打。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啊。多与学校、老师沟通,随时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在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多听听孩子是如何思考的,看看他的想法。如果发现孩子的想法有不正确的地方,家长再加以讲解和辅导。对孩子的关爱和体贴会减弱孩子的厌学现象。

  (二)学生要形成坚强的意志力。

  学生要加强自身的意志能力,抵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果在学习当中遇到难题,不要“积压成堆”,随时要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再次,当同学之间遇到矛盾,要及时化解,不要产生对班级、对集体的厌恶和排斥,除此之外,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有意义的活动。

  (三)我们老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舒解学生压力

  要使学生从持续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高涨。尤其对学习有障碍、心理有偏差的学生,教师更应常投以关爱的目光,以证实教师对他们格外重视,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同伴的热情与快乐感染了他,让他的情绪得到调节,心理达到平衡保持了良好的心态,从而逐渐的让他性格外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