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早期教育(如何对宝宝进行早期教育)

1、如何对宝宝进行早期教育

一、尽量表扬孩子。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会肯去学习。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 二、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家长要多询问孩子最近学习了什么,掌握得如何等。

三、经常给孩子制订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感觉到能够做到,孩子有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孩子发挥出潜能。

四、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

五、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铺、用具,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六、在孩子面前做表率。

七、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教师。

八、定下家庭学习规矩,并且自始至终执行,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息习惯。

九、引导孩子善于提出问题。要培养孩子多问为什么。

十、要使孩子重视上学,尽量避免孩子缺课的情况发生。

如何培养一个有灵性的孩子:

一、模式教育,“让优等生”成了“问题生”有这样一个女孩子,读小学时,老师在上面讲课,她在下面玩,为了这个,不知道被老师轰出教室多少回。可她倒好,老师把她轰出教室,她就正好看蚂蚁打仗。

别人问她为什么不听讲,她说:“咳,老师讲的那点东西,有的我一看书就会了,有的上课听听就会了,可老师呢?反反复复地讲呀,反反复复地练呀,烦着呢!”她当时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

可就是这个问题学生,从北京八中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后,远赴美国读本科,一年后又因突出的成绩脱颖而出。在全美的一个化学竞赛中名列前茅。大学毕业,有7、8所知名大学发来邀请函。最后,她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

这个事例反映了当前学校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模式教育,他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用同样的试卷。这样就必然导致优等生吃不饱。硬逼着孩子反反复复地讲,反反复复地练,只让孩子觉得别扭而厌学,使孩子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消失殆尽,失去孩子原有的灵性,能够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都算是不错的了。

这个女孩很幸运地进入了北京八中少年班,该学校以善于培养智力超常的儿童著称,学习环境宽松,能发挥孩子们的个性优势,使这个问题学生成为了优等生。

二、宽松环境,发挥孩子个性优势

北京八中还有一个男孩,读小学时不爱做作业,他的道理是:“作业不就是让我们练习嘛,我懂了,为什么还要做?” 她妈妈先去找老师商量,孩子都会了是不是可以不做,老师没有同意。后来妈妈就模仿儿子的字体天天帮着他做作业。妈妈认为:重复劳动会把孩子的创造性磨灭了。据说就是这个孩子让少儿班的老师定了条“规矩”:通过老师测试的孩子,可以不用做作业。

更有意味的是:这个男孩有个小表哥,小时候和他的智力差不多。小哥俩曾比过看谁爬墙的办法多,结果是不分伯仲。可是表哥在做作业时常因为错写了一个字就被罚写100遍。到后来,他的精力被这种惩罚罚没了。

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的,题海战术也许短期内会使孩子得到高分,却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孩子作业的量以应以掌握知识为目的,适当地复习以加深印象。由于学校布置的作业是以大多数同学为标准的,因此,在孩子已掌握了知识的前提下,可充许孩子不做作业。不要逼迫孩子去做那些简单重复的题目,那样会将孩子的学习优势当成缺陷而磨掉,导致孩子的厌学情绪。少做点题目可让孩子把重点放在培养学习能力上,孩子的后劲将是很大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要把分数看着唯一。

三、期望过高,让孩子苦不堪言

扬扬成绩很一般,但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便想法让孩子进了名牌中学。这个学校都是各个小学的尖子,每年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都在95%以上。初中三年,扬扬承包了所有的全校倒数第一名,最终还是没有考取理想的高中,又留下来复读。

像扬扬这种情况大家可以想象得到他在学校的处境。进入重点学校或重点班能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固然有它的好处,但如果长期让孩子处于那种的差距很大的学习环境中,容易让孩子丧失信心。像扬扬这样的孩子如果到的是普通中学,就不会有这种烦恼了。

有一位网名叫苦心的人,他说:“孩子进入中学后,每天做作业要到晚上22:30或23:00左右,周末的时间也全用上了,可还是完不成作业。经常出现前课的单词未记完、以前的数学内容未掌握的情况。每晚搞得太晚,疲惫不堪,又影响了新的课程的消化。”我说:“如果他实在完不成作业,就暂时和老师联系一下,少做几题,集中精力把题目真正弄懂。”还有人劝他离开这个学校。可他觉得,这就说明他失败了,心里难于接受。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愿正视自己孩子的差距,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只能把孩子弄得疲惫不堪。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要让孩子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像这位网友的孩子,应该把学习目标定在掌握基本概念上,让孩子先做相对简单点的题目,如练习册上的A类题目,在数量上也可少一点,把题目真正弄懂。其实基本概念就在A类题目中反映出来,做题目关键在于弄懂而不在于多,考试时基本概念题占有相当的份量。惟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前进。

四、因势利导,让孩子享受学习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因为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不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风格也会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有灵活的教育机智,因势利导。这样,孩子才会处于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要充许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讨论强化自己知识,也有的学生喜欢静静地独自思考。对前者我们应尽量营造一个讨论的氛围,而对后者,我们就应给他们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还有的孩子喜欢通过构词法来帮助记忆英语单词,而有的同学则善于通过阅读来增加词汇量。对前者我们可给孩子提供有关构词法的书籍,对后者则须提供一些水平相当而又有趣味的英文阅读材料。有的孩子喜欢做摘抄,而有的孩子却习惯反复阅读所喜爱的文章,这都能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所以对后者就不一定非得要求孩子去做摘抄,提供一些相应的课外书籍让孩子读同样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找准切入点,引导孩子。如有的喜欢追星,可通过给他们讲解明星们是如何成功的,以激发孩子积极上进之心;如对个性强,自制力也相应强点的孩子,可让他们自己制定相关规定,这样,孩子觉得受到了尊重,就比较能自觉地遵守了;而对于自控能力相应较弱,却喜欢“戴高帽”子,也相对比较听话的孩子,则可用表扬与惩罚相结合的方式,给予适度的监督,以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

五、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能成材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刚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道路。一个学期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奥托?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于是,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兴趣,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敏锐,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得到的评语是:“非常遗憾:你在绘画艺术方面所表现的素质令人失望,将来恐怕难有造诣。”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家都认为他成材无望时,化学老师却发现他做事一丝不苟、耐性专一,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应有素质,因此建议他改学化学。瓦拉赫改学化学后,潜能被激活了,最终获得了化学诺贝尔奖。

成功专家罗宾曾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家长,要有认清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挖掘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每个孩子都能成材。

一个好的父母想造就一个孩子的好前程,春天提醒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孩子视为家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让孩子自由选择并不是说父母就无所作为,父母可以引导,可以帮助分析,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如果孩子选择错了,她自己将承担责任,一旦意识错了,她能很快改正。如果是你帮她做的选择,即使对了,她也不一定会做的很好;要是错了,她会怨恨你,因为责任在你。

二:认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意见,要与孩子做朋友,家里就不能搞“一言堂”完全由家长说了算。尤其是遇到孩子有关的事情,家长一定要与孩子商议,听取孩子的意见,对的意见要接受,不对的意见要做出解释。当家长就家里的某件事做出决定时,也应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家里平等的一员,在以后会积极为家庭着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事情本事的完成。

三:争取理解孩子,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愿望,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同时也要向孩子敞开自己的胸怀,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思想,感受父母的喜怒哀乐,争取孩子的信任和理解。这不仅能帮助家长真正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且有助于家长更好的引导孩子成长。

四:对孩子成长的过成中要用摆实事、讲道理的方法。不要轻易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发指令,要尽量引导孩子去思考。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对于问题,应通过谈话、协商,取得相互间的沟通和理解,最后求得公正合理的答案。

五:做孩子的朋友,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原则,迁就孩子的错误。我们强调给孩子发展兴趣爱好的自由,但并非自由放任。应该把握一定的尺度、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确是错了,就不能任何迁就,一定要严肃指出,并做出相应的解释,以免下次重犯。如果是自己错了就敢于向孩子承认。要用自己的言行、作风给孩子做出表率,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六:主动和孩子交流心里想法。与孩子沟通,目的是要增进彼此的了解将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向孩子说清楚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意思,便是沟通。其实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因为那只是单向性的,目的只是让孩子了解父母,要求孩子能做到父母所期望的。这些父母是否想过:你们要求孩子听话和了解你们的意思,但你们有没有了解过孩子的想法?沟通,要求父母主动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孩子表达,同时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互相倾听,互相了解。这样,才能了解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后“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孩子健康成长。

最好不要对孩子说下面十句话:

1. 你为什么就不能够象—–

孩子被对比,很可能增加他们本能的敌对情绪,甚至耿耿于怀.

应该向孩子讲清楚你的具体要求.重点放在你希望他改变的不良行为上.

2.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被话刺伤的孩子只会心生叛逆,把事情弄得更糟.

要和颜悦色,耐心讲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 你简直笨到家了

这话只能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有的因此产生自卑感,不求上进.

家长正面积极的鼓励和卓有成效的帮助,才是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和掌握生活本领的根本方法.

4. 走开,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

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产生无以名状的孤独感.

倘若你的确想独自呆一会儿,可以耐心向孩子解释:我很乐意与你在一起,只不过现在太忙,请原谅.

5. 少罗嗦,闭嘴

孩子会认为父母对我的意见一点也不重视.长此下去,孩子会变得毫无主见,依赖性极强,把自己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6. 老老实实去做,不然—–

空洞的威胁最终将损害家长的威信.孩子反而会继续自己的不良行为.瞧你怎么办.

最好办法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偿罚手段.

7. 妈妈求你了

教育最怕出现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软硬不吃,但千万别说妈妈求你了.说这话就意味着父母缴械投降,孩子会从心里更加篾视你

8. 我没本事

和孩子谈话时把自己的自卑感表露无遗.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

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9. 揍死你

当你说这话时,表明你再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了.这是一句根本无法兑现的大话.孩子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动.

10. 你滚吧,想去哪里去哪里

最后通牒式的话让孩子没法应对,他虽然不想离家出走,但更不想就此低头.任性的孩子可能会逞一回英雄,真的离家出走了.

应明确指出孩子的错,即使在批评的时候,也应让他感到父母的慈爱和关切 .

你的孩子,你不管谁管?

你的孩子,你不爱谁爱?

请你别忘了每天把这份礼物送给孩子们:

1.让孩子无拘无束

2.教孩子关心别人

3.发自内心地大笑

4.表扬得有技巧,鼓励孩子自信心

5.让艺术走进孩子心灵

6.微笑,让孩子懂礼貌

7.适时地让步

8.给孩子展现自己的机会

9.教孩子鉴赏他拥有的东西

10.让孩子掌握新的技能

11.教他控制自己的行为

12.教孩子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小孩子早期教育(如何对宝宝进行早期教育)

2、幼儿早期教育注意事项

幼儿 教育 作为基础教育,应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关于幼儿的早期教育,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早期教育注意事项,欢迎阅读!

幼儿早期教育注意事项一

1.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

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让孩子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这非常重要。当然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但这并不是幼儿阶段最主要的任务。

2.最适合培养幼儿的方式是“游戏”

说教的 方法 不适宜培养孩子,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是“游戏”。孩子可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商量。

3.将社会上的 热点 问题引入课堂

可以适时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入课程。孩子回到家还会向家长宣传,如果看到家长乱扔垃圾,就会告诉他们这是不对的,垃圾要分类。连很多家长都说,垃圾分类的游戏让他们很受益,以前他们都不懂得垃圾还要分类,以及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以及哪些是有害垃圾。

还有“关爱他人”的教育,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开智学校慰问、表演木偶戏,使孩子从小懂得同情和关怀弱者。

4.关注孩子的发展潜力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应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什么样的孩子才有发展潜力?热情大方,会关心同伴,这样的孩子人缘更好,以后也会有更多锻炼的机会;同时,这样的孩子求知欲强,思维很活跃,学习(行为)习惯比较好。幼儿教育就是在潜移默化中造就孩子健全美好的心灵,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教育就是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生活、行为、卫生习惯。孩子的潜力非常大,小班的孩子经常玩交通安全的游戏,已经懂得走人行道要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等交通规则。

5.要孩子做到家长首先要做到

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学校,家庭、社会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而且,由于孩子喜欢模仿大人,但是又不懂得选择,就把在家庭和社会中看到、听到的一切现象都模仿和表现在游戏中了,比如有的孩子会模仿大人醉酒的样子。

家长无论是说话,还是行动,实际上就已经在教孩子怎么做了。家长经常跟孩子说,对人要有礼貌,不能乱发脾气。可是家长自己说话的时候,经常大呼小叫的。孩子怎么能不受影响呢?要孩子做到,家长首先要做到。有些家长说,我们要是早知道这些就好了,可以让孩子早点养成好习惯。

6.错过幼儿期再纠正就难了

有人说,小孩子还不懂事,以后长大了再慢慢教。不要小看孩子,他们已经懂得很多事情了。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教他更容易接受。如果错过了幼儿期的教育,以后再纠正就难了。

7.很多家长喜欢替孩子包办

家长们常常是口头上说很重视子女教育,但具体到小事上,就做不到。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尽量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过于娇惯孩子,孩子就不懂得谦让。

幼儿教育要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才会见实效。还有很多家长喜欢替孩子包办。比如幼儿园请家长一起观看孩子比赛系鞋带,可有些家长却一面对孩子说“这很容易”,一面就替孩子把鞋带给系起来了。家长应该多放手,让孩子得到锻炼,不能让他事事依赖。

幼儿早期教育注意事项二

1、第一个方面从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关系,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是一贯主张对孩子严格要求,强调纪律性,强调孩子听话、努力学习、刻苦学习。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实际起作用的还是管和被管的关系。而在西方,父母之间、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尊重的关系。孩子所处的小环境比中国孩子所处的小环境要宽松自由得多。在西方,父母强调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学校老师和孩子平等和谐地相处。

2.第二个方面的差别,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从社会传统来看,我们中国是提倡集体主义的国家,这种集体主义不是政治上的集体主义,而是传统的。日本、朝鲜和新加坡都是属于这种传统的集体主义国家。中国强调共性的、同性的 传统 文化 ;而西方强调个别文化、强调个性和区域性,认为每一个人是独立人,完整的人,有价值的人。打个比方:中国人愿意买一样的东西。如经常会听到人说:“你的衣服在哪买的?挺好看,我也买一件。”而西方商场里很少有一样的东西,住的房子也是不一样的,没有两座房子是相同的。

3.强调每个人是集体的一份子,强调集体的荣誉感。

比如说家庭是一个集体,那么每个家庭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为家里增光。家长经常问孩子:“你今天做得怎么样?老师对你怎样评价的?你是不是班上最好的孩子?”我发现中国的小学生心里都非常明白的一件事就是班里谁是最好的,谁是第二,谁是第三,谁是最差的。在美国,老师不表扬每一个人,特别不当众批评某一个人。美国的教育体制不允许老师当众羞辱孩子。

4.从德育角度。

我们今天的教育对孩子是不成功的。毫不客气的说,道德沦丧。认为西方教育制度很好。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之间很“自私”,公、私分明。我说的自私不是指损人的意思。在西方的道德里面没有自私这种说法,他们提倡诚实、公正,互相帮助。他们认为爱护自己的东西是应该的,在爱护自己东西的基础上爱护别人的东西;不爱护公家的财务是违法的,这是外国人从小对孩子灌输的思想。中国人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所以导致有时公私不分,接纳外国的思想不适应,西方人又不能接受中国的道德,导致中西方的差距很大。认为在孩子进入大卖场式的公立学校之前,孩子必须要有相当的知识和良好的个人习惯。并不建议把孩子过早的进入寄读学校,在没有完全培养孩子自给安全感之前,让孩子在父母身边久一些。但是,千万不要过渡溺爱,你的孩子。我送了4年的 毕业 生,要是从小过渡溺爱的孩子,没有一个能上中等以上的高中。不要帮孩子埋怨中国现行教育制度!因为改变不了的现实,必须适应。否则,害得是自己。

幼儿早期教育注意事项三

过分宠爱

一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孩子吃饭,一家人来哄,出门怕宝宝走路累着,忙着抱或用车推。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专家提醒: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很差,孩子也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而过于溺爱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爱,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将来很难适应社会。

过多管制

有的爸妈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宝宝,就会变得胆小、怕事。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看得很重,总是挑毛病,而对优点却视而不见,极少表扬,甚至经常打骂孩子。这样的孩子自卑感很强,做事缺乏信心,逆反心理很强,性格较为孤僻。

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尊重,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孩子和家长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采取民主方式。

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游戏少了,作业多了,考试更频繁了,升学压力层层传递到幼儿身上。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征兆在孩子入园时已经显现。为了筛选优质生源,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许多幼儿园不断提高入园门槛,2、3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习数数、背诗、写字、记单词。

进入幼儿园后,小学化倾向更是明显。据报道,天津河西区一所幼儿园已开始应父母要求教孩子用竖式算3位数的加减法,而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课程。“橘、凳、酱、藕、墨”这些原在小学三年级才会学到的字,也出现在《学前500字》之中。哈尔滨某幼儿园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幼儿们周末应完成的作业:抄写古诗《静夜思》三遍并背诵、默写汉语拼音字母、父母出20道退位减法题。

3、儿童早期教育有哪些

早期教育是在专家指导下的家庭教育。针对0——3岁的婴儿的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在丰富的环境下进行的教育活动,通过这种教育活动,有效的促进正常健康的宝宝的智能发展。

教育的原则是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需要,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的对象是儿童,但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辅导家长,使之成为教育目标的共同执行者。

1.早期教育主要原则:

1)0岁起步原则

0岁是指生命诞生——胎儿开始的教育,至少丝毫不可忽视0——6岁人生发展最珍贵的黄金岁月的科学养育。

2)敏感期系统训练原则

婴幼儿心智发展有一个敏感期。在敏感期,婴幼儿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轻松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充满着活力和激情。因此,早期教育利用其敏感期特点对婴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促进其心理正常发展,以免延误时机,给其发展造成障碍。

3)激发兴趣原则

兴趣是婴幼儿精神发育和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正确、浓厚的兴趣形成,本身也是他们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

4)化难为易原则

在人才成长的路上会有很多学习难关,度过这些难关的最佳办法是——越是困难的事物越要早学,提前让孩子接触获得这个事物的初步印象,产生兴趣萌芽。世界上唯有婴幼儿最不怕难,他们的心中只有有兴趣和无兴趣之别,只有喜欢和拒绝之分,而丝毫没有困难和容易,怕和不怕的概念。

5)生活课堂原则

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活动是早期教育的最好课堂,是婴幼儿唯一的课堂和幼儿的主要课堂,这是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的。

2.教育的作用及五大领域:是使儿童在自然获得基本的行动与智力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质量。对孩子的一切教育,都可以通过生活进行,智力及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

根据婴幼儿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早期教育重点进行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及社会适应行为五项教育内容。其理论依据是:

1)大运动:除了婴幼儿肢体发育的需要外,运动与动作还是婴幼儿认识世界与进行思维活动的方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分四阶段:

* 0—2岁 感知运动阶段

* 2—7岁 前运算阶段

* 7—12岁 具体运算阶段

* 12岁… 形式运算阶段

蒙特梭利“儿童是通过运动来发展大脑的。……儿童通过运动来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儿童通过提高运动协调能力来完善自己的心理,进而通过心理来影响运动。”

儿童通过动作与运动来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认识客观世界。

人在3岁前主要通过发展和完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建立起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关系的概念,从而开始人类思维活动。婴幼儿发展感知觉大部分是通过运动性动作完成,也就是说3岁前儿童的思维是以动作性思维为主。

帮助儿童发展大运动就是促进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完善自身的思维发展过程。

2)精细动作:促进儿童手的功能及手眼协调动作的发展。

手是人类智慧的工具;儿童是“手巧心灵”。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直接与大脑皮层的发育相连;儿童手的发展与心理发展相关。

蒙特梭利:“如果儿童不能使用手,他的性格形成就会处于一种很低的水准,表现为不听话,没有激情、懒惰和情绪低落。但能够使用手的儿童比不能使用手的儿童发展得更快,并且性格会比不能使用手的儿童明显要坚强。”

3)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智力与思维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建立良好的性格的重要条件。

语言的三种发展阶段: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婴儿期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需要发展婴儿对语言的记忆、理解能力。

* 0—12个月,婴儿语言的储备阶段。

* 12—16个月,婴儿开始口语萌芽阶段。

* 17—24个月,完整句掌握阶段。

* 24—36个月,主体语法掌握阶段。

婴儿需要把内外世界与语言相联系。需要提供最佳语言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完成把内外世界与语言联系的过程。

4)认知能力:儿童的全部智能由认知活动中获得。

* 婴儿期:建立主客体分离、客体恒久性、“认生”社会性人之概念。

* 12—24个月:无意记忆为主,对物品命名过程,掌握、认识亲人间的关系。

* 24—36个月:数前教育阶段开始,进行分类、归类、比较、配对、排序等方法训练,为发展儿童数学——逻辑思维打基础。开始有意记忆训练,增强记忆、理解、想象力训练。

5)社会适应行为:人一生的心理与性格素质的培养开端。“情商”的决定因素。

* 0—12个月,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建立,理解人的礼节性行为。

* 12—24个月,配合性行为,独立生活能力培养。

* 24—36个月,同伴关系、是非观念开端,情绪认知与控制。

在学习中儿童适应性行为主要表现在对于我们集体性教学活动的接收过程,如上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能

与老师与同伴大方相处、是否对陌生环境有相应的适应能力、是否过于任性难于管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