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作者是谁)

1、老人与海的作者是谁

《老人与海》,美国作家海明威著。《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是一位老渔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但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光了,桑提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 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之作就是《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以摄象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桑提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老人与海》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描写老人制服大鱼后,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惊险的搏斗,然而作品中的形象却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他用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则为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象征,桑提亚哥则是人类中的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海明威在《老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通讯《在蓝色的海洋上》报道这件事。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老人与海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作者是谁)

2、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摘要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他是海明威创作,并在他还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主要的虚构作品,在书中,海明威描述了一个老人出海捕鱼全部过程的故事。无论是从语言结构,叙事技巧,还是象征手法角度来看,《》老人与海将文学的可感性与思想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犹如一座冰山,有时有虚,有藏有露,让读者去感受并发掘其内在的意义。本文正是通过对老人与海的语言结构,叙事技巧和象征手法三个方面的研究对海明威所提倡的冰山原则进行探讨,挖掘书中深藏的意蕴。

关键词老人与海圣地亚哥,冰山原则

绪论,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至1961,作为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尤其以精湛的叙事艺术见长。海明威在写作中所提倡的冰山原则和客观叙事等创作思想,赋予了她的小说简洁明快而又意味深长的艺术特质,使得他的写作创立了一种简洁有力的叙述风格,对后世的英美作家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1/8在水面上,其后又多次做过这样的比喻,对于冰山原则,海明威自己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他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的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它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海明威主张的是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冰山原则在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叙事技巧和象征手法三个方面。

一,语言结构简练直白却富有深蕴

(一)平实的语言带深厚意蕴

老人与海中人物少的不能再少,除了一个孩子,就是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主要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的搏斗,既单纯又集中,老人与海开篇就写道,他是一个独自驾着渔船在墨西哥湾暖流上捕鱼的老人,他到那儿接连去了84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语言简洁朴实,一笔就触及主人公这个失败的英雄,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了最复杂的意义。老渔夫的孤独,他的窘迫境遇,却仍然有着坚强的意志。海明威曾经对这篇小说进行了200多次的校阅,他在谈创作,老人与海时曾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部长篇巨著,可以将渔村的每一个人都写进去,把他们如何谋生出生受教育和养育儿女过程全部写进去。”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凡是那个渔村听来的故事,我都避而不谈,正是这些见闻构成了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他砍伐了所有的冗语,删去了所有别人写过的东西,使文章不落俗套,全文只是,通过老人和孩子两个人物,将海明威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出来,主人公性格单一鲜明,那是一种无论在怎样的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人物。小说的语言简短准确而生动,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少用过多的形容词和华丽的辞藻。例如鲨鱼的袭击并非意外,大鱼的血液犹如黑色暗沉的云团,往水里沉,扩散开了一英里深,它就是嗅到了这股气味,才直冲过来的,他速度极快,不顾一切的往水里冲,划破了海面的平静,暴露在阳光下,这一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的凶猛,迅速,形势的紧迫,却一下子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小说中,海明威把事件描写得相当客观冷静,没有多一分的辞藻去修饰、加工。用有限的文字表达了内容丰富的故事,可谓言犹尽而意无穷,让人读完以后努力的去追求、理解、咀嚼。老人与海的魅力就是用极度简洁朴实的白描手法描写鲜活的场面,平淡中感到的是新奇。如陆地上面的云朵,现在像是巍峨的山峦似的升到空中,海岸成了一条漫长翠绿的线条,背后是一丛淡青色的小山,现在海水是深蓝色的了,深的几乎发紫,这段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着墨不多,像中国的山水画,恬淡而深远,写出海的壮丽景色,给人以美感,海明威在写作方面有准则,要用短句,要用明快的风格,要用动作词写,删去不必要的形容词,能用一个字表达的,绝不用两个字。在语言上,他尽可能客观冷静的去叙述,用有限的文字去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透过纸面去感受、咀嚼,这也是海明威冰山原则的目的,如写老人的眼睛,这双眼湛蓝如海水,充满欢愉,闪烁着永不言败的自信神采,简单的几个字就写出老人天真正直的性格,也写出了一个渔夫朴实的特点。在描写马林鱼时,写鱼的嘴,他的嘴有棒球棍那么长,像利剑一般尖利,让人直观的感受到这一只马林鱼真的大的有别于人们常见到的马林鱼,结合书中之前老人与小孩的对话中讨论棒球新闻的兴奋,让人很容易感受到老人对棒球这项运动的喜爱,海明威这种严谨简练的文体,朴实生动的生活语言,寓繁于简的表达,体现了他的冰山原则。为了使作品的画面感取得准确生动的效果,海明威还对文学语言进行了大胆革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语言这一要素,作品就无从谈起了。海明威描写的事物本身总是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准确生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甚至小孩儿都能一目了然,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例如“我想也许我也能借到,但我总是克制着不去借钱,第一次是借钱,第二次就得要饭了。”体现了老人即使生活困窘,但自己的坚持是不变的,“为什么老年人总起的那么早?是想要度过更长的一天吗?”老人看似只是闲聊,但问句中能感受到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想要抓住生命,剩余的分分秒秒。

(二)结构凝炼,能省即省

在文本的结构上,《老人与海》以老人84天没捕到鱼,再次出海——捕到大马林鱼——与来袭的鲨鱼斗争——马林鱼被鲨鱼吃光——只拖了一副鱼的骨架回到陆地——老人极度疲惫为表层结构,在地域上是从陆地到大海再回到陆地的过程,老人也是由从与小孩在一起到离开小孩儿独自出海,多次提到“但愿孩子在就好了”到最后“小孩儿看守他”,如果说小孩的出现是老人的情感回归的愿望,那么在文本结构的安排上更体现了作者对回归的独钟。如“要是能给鱼喂点什么就好了,他想他是我的兄弟啊,但我必须杀死他,而且得保持这份体力才能杀死他。”海明威在他晚年撰写的回忆录《流动宴会》中说:“按照我的新理论,你可以省略任何东西,只要你了解他们,省略的部分会增强小说的力量。”简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特点,并使整个作品显得气势磅礴,海明威把渔村的故事避而不谈,大海上的许多见闻省略不写,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家庭背景,社会交往,出海动因一概撇开,一统淡化,只留下了单纯到极点的线——老人的一次海上经历,从失败到失败。把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那老人在海洋深处的那场搏斗,涵蓄了他毕生思索的精髓,没有花花绿绿的比喻,极简、极淡,极少,化出了极富,极浓、极多的思想境界,锤炼成只有26000余字的书,就如构建了一座巨大的冰山,7/8沉入了海底,看不见它,却可以通过想象去挖掘他所蕴藏的雄伟的能量,

正是“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的表现在它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它在当代风格中发挥的影响”,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海明威代表世界文学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成功归功于他那极为简练的叙事技巧和含蓄凝练的语言风格。他的语言尽管看似朴实无华,却能让人浮想颇多,作品采用的是写实手法,集中描写了一个老渔夫在海上的一次捕鱼经历,对主人公的历史和他的生活处境寥寥几笔就交代完毕,直观的可以看出:圣地亚哥是一条硬汉,他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但是他乐观自信、坚韧,出海84天没有打到鱼,他仍然乐观开朗,一如既往,不达目的不罢休,在与马林鱼,鲨鱼的搏斗中,他忍着饥饿、疼痛,贫穷,竭尽全力,表现人不屈不挠,顽强的精神。在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如恶劣的环境,能与敌人搏斗,最后只能带回一副鱼骨架。虽然他在这场搏斗中失败了,但它却是精神上的胜利者,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透过那浮在水面上的1/8,通过作者不露声色的为读者提供有关的人物外貌、行动、心理及周围环境的客观描写,去探测那隐藏在水面下的7/8,及作品的内在思想和作者的倾向。由此可见, 圣地亚哥身上所表现的也正是海明威自身所提倡的一种人生态度,道德理想:不会向任何事物低头的、永不服输的精神。

二、叙事技巧

海明威在小说创作中大量使用对白,老渔夫常常自言自语,或者说和周围的一切在对话,如和大马林鱼的对话、和自己的左右手对话,这些对白生动地展现了老人的内心活动,在自言自语中回忆往事,由此可见,海明威不是通过传统的叙述、抽象的描摹、冗长的说明和主观的议论,而是通过自然、生动、简洁的对话来陈述故事,表达情感,阐明主题。对话(包括独白)描写,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它也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创作风格。作者运用简洁的叙事技巧来安排人物对话,自己则退避一旁,完全由人物自己说话,以此让读者去体味丰富的潜台词,去捕捉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以补充和再现作家故意省略的在水下7/8的部分。在小说中运用这样的叙事技巧,使得小说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相当的深度,往往需要读者反复阅读,仔细咀嚼和用心去体会。

《老人与海》中,在千钧一发,生命危在旦夕之际,老渔夫都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思考着。“把一条鱼弄死是不是一种罪过,”最后还劝戒自己“别想罪过了吧,不想罪过,事情已经够多了,何况我也不懂这种事。”这一切都体现出这是一位孤独的老人,颇带凄凉悲壮色彩的意识,反复不已的内心独白,总之这一切将老人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极大地丰富起来,使我们有更宽、更广的空间去丰富,充实,思考这样的一个人,更深入地了解“我无法阻止它来袭击我,但或许我能打败他。”他承认并正视自己倒霉的命运,可是她相信自己比鲨鱼聪明,相信自己,最终能战胜鲨鱼。圣地亚哥充满了乐观精神,即使对自己的失败,也能报以幽默的一笑,当一条鲨鱼咬掉40磅马林鱼肉的时候,他自言自语“想开心的事吧,老家伙。”甚至安慰自己:“每过一分钟,你就离家更近了一点。少了40磅的重量,船走起来就更轻巧了!”是圣地亚哥在不可抗拒的厄运面前,激发自己奋发向上的乐观精神,即使最后一块鱼肉让鲨鱼吞噬以后,他也不失他特有的幽默,他往海里吐了口吐沫说:“吃鱼肉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里你弄死了一个人。”老人的忏悔:“我看该是的,尽管我是为了养活自己并且给许多人吃用才这样干的。不过话得说回来,什么事儿都是罪过呀,”老人的自我救赎:“你天生就是个渔夫,正如那鱼天生就是一条鱼一样,每种生物都在杀死其他的生物,不过是方法不同罢了。”

小说中老人在与大马林鱼僵持的时候,不禁回忆过去当初为了给自己增添信心,和全码头最身强力壮的人比赛扳手腕,他们激战了一日一夜,最后无奈地得出平局,随后的比赛获胜对老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了,他最后得出“求胜意志够强的话,他可以击败任何人”。回忆往事,是老人对曾经的美好的想念,而更能从他的回忆让读者了解老人的过去,及他的为人是多么的执着,他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源于哪里,更能够让人对老人即使年老仍不服输的那股干劲儿所钦佩,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孩子的象征意义

海明威曾说,我们在关注这部作品中,老人和大马林鱼的形象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孩子在作品中的地位,因为孩子的形象也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果,开篇时,尽管发觉老人在一种窘迫的生存环境中,但读来仍觉温馨,孩子不允许老人在没吃饭前上船打鱼,孩子为躺在椅子上睡着的老人盖上被子显示出孩子的成熟懂事,以及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与大马林鱼搏斗时,老人几次都想“要是孩子在就好”,老人的寂寞感跃然纸上,这孩子是老人的支柱,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支柱,而且孩子在看到老人回来后连哭三次,这哭的意味也是多层次的,是为老人空手而归难过,是为了人生的各种磨难难过,或更是为了自己而哭泣,孩子看到对于老人自己的不足。总的来说,孩子的形象象征的是一种美好的明天,孩子向老人学习到的不仅是高超的捕鱼技术,而且还有老人的不屈不挠的坚毅精神,这点让我不禁觉得海明威在放入孩子的形象是寄托了自己美好愿望的,他要让每一个读者不仅仅是喜爱《老人与海》,更要循着老人身上散发的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步走下去。

(二)大马林鱼的象征意义

海明威不吝啬任何的形容词“谦谦有礼”,“高尚尊贵”,甚至是“照他的举止风度,照他那种很有体面的样,谁也不配吃它。”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老人表现出自己对对手的一种尊重,他已经深深的被大马林鱼的坚强所折服,一方面老人的想方设法的要杀死他,因为老人捕鱼并不是仅仅要养活自己,而且是“为了荣耀”。老人与大马林鱼的较量,也让老人不禁想到她和全码头最身强力壮的人比赛扳手腕的事件,得出“求胜意志够强的话,他可以击败任何人”。由此可以看出,大马林鱼象征的有如每个人人生中都会出现的无数磨难,只是这次的比以往的大许多,边看着书就会觉得有人在耳边说:“征服它,你得到的不只是鱼,而是比鱼更多的多的。”

(三)狮子的象征意义

书中曾多次提及老人梦到狮子,小说的开头,老人小时候在非洲的海滩上“海滩上的狮子,小猫一般戏耍着”;小说的最后,老人如愿以偿的又一次梦见了一群狮子,狮子林中之王,我觉得梦在某层次方面说的就是人的无意识的需要,狮子象征的是力量,是权威,是地位。小说开头,老人借着梦到狮子意指老人需要的是他人对自己的肯定,以及曾经的辉煌还有几人知的落寞,而结尾处在经历了胜利与失败的撞击,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老人梦到一群狮子,那种雄壮的气势不言而喻。狮子的形象完美的体现了海明威”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思想,即使人生会充满不少的苦难,但人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在挫败中继续前行。

对老人来说,大海不像对年轻渔夫那样是一个具体的捕捞领域,而被认为是一种人格。它既体现仁慈,又体现残忍,因为他一方面养育了像老人这样许许多多以海为生的渔夫,另一方面,又给他们带来了灾难,在大海的深处,老人找到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大马林鱼,海的宽广足以使老人能了解和体验到那种未知的神秘领域。

在《老人与海》中,诸多的形象象征浓厚,着实是充满象征意义的一部作品,但作者海明威却在1952年9月13日致侨居意大利的美国艺术家伯纳德.贝瑞孙的信中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男孩就是男孩,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人们说什么象征主义全是胡说。”那么尽管海明威的写作动机并非象征,但作品中的形象具有的高度概括性和寓意性,所散发出的浓郁的象征意味,这样的偶然不禁让人觉得是那么的自然而然。正如同冰山原则所告知的,水下的7/8蕴含着的意味深远,从不同的角度去探寻,也许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结论

综上所述,海明威通过丰富的生活积累,小说中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恰如其分的象征手法的运用,让读者自己感受文字的魅力,去挖掘作品的思想意义,集中体现了他冰山原则的创作风格。循着冰山原则,我们看到老人最后失败而归,而他赢得的并不是读者怜悯的眼泪,而是读者由衷的赞叹,激励着人们积极向上。使读者感受到的是一个强者的失败,比一个弱者的胜利更有意义,这种风格对美国和世界文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冰山原则的影响是永恒的,正如美国作家福克纳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好的作品,时间将证明,他这本小说的质量超过了我们任何人的作品。”

3、《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简介?

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1899年7月21日,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9个月的实习记者。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 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作品《永别了,武器》

1929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个美国青年,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在负伤期间,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亨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时竟被误认为是德国间谍而险些被枪毙。他只好跳河逃跑,并决定脱离战争。为摆脱宪兵的追捕,亨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亨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享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 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无法再过宁静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乔顿,他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指定时间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乔顿炸毁了桥梁,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狙击敌人,等待他的是死亡。乔顿有高度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因自己能为反法西斯斗争捐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海明威和菲德尔·卡斯特罗会面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圣地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圣地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圣地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过桑提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对于这一赞誉,海明威是当之无愧的。 获奖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给他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没能再创作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使他精神抑郁,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终于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以自杀这种方式解脱了自己。这也是海明威“硬汉子精神”的一种追求吧。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伟大作家的陨落。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海明威画像

对于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以文学硬汉著称。 作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海明威那一枪,不仅打飞了自己大半个天灵盖,而且把整个美国,甚至全世界都给打懵了。人们马上意识到,某种至关重要的东西骤然间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海明威一死,他们自己的一生也就黯然失色。人们痛不欲生,仿佛海明威“把我们的生命也给毁了。如今我也是个死人了”。(奥多内斯) 胡安·贝尔蒙德,这位西班牙最杰出的斗牛士,在听到“欧内斯特刚刚自杀了”这个“晴天霹雳”时,只是慢慢但很清晰地吐出了三个字“干得好!”之后,他也用同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海明威太伟大了,伟大得如同一棵参天大树。如今,树倒了,人们该到哪里去乘凉呢?而那些被这棵大树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总算找到了可以教训海明威这头老狮子的机会:“谁会干出这种脏兮兮的事?怎么能留下乱七八糟的一堆脏东西,让人家来清扫?”阿诺得·金利奇的幸灾乐祸之情溢于言表。 至于美国公众的心情,大诗人弗罗斯特在海明威自杀的次日作了恰如其分的描述: 他坚韧,不吝惜人生;他坚韧,不吝惜自己。……值得我们庆幸的是,他给了自己足够的时间显示了他的伟大。他的风格主宰了我们讲述长长短短的故事的方法。我依然记得我想对碰上的每一个人大声朗诵《杀人者》的那股痴迷劲。他是我将永远怀念的朋友。举国上下沉浸在哀痛之中。 (《纽约时报》) 在这个总统死了都不会举国哀痛的国家,海明威何以能令全国上下“沉浸在哀痛之中”?就凭他独特的作品,就凭他那硬汉精神!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人们在为这种精神哭泣。 1961年7月2日清晨,海明威身穿睡裤,浴衣,进入地下室。他拿出了枪和一盒子弹,然后,到了门厅。他把两发子弹装进了那枝猎枪,慢慢张开嘴巴,把枪头塞进去,轻轻扣动了扳机…… 人们弄不明白,海明威曾经诅咒过自杀的父亲是懦夫,如今,当自己什么都有了,名誉、地位、金钱、朋友、女人,甚至诺贝尔文学奖,干嘛还要步父亲的后尘呢? 海明威血液里燃烧着从父亲那儿继承来的自杀欲望,他的一生正是与这种自杀冲动做斗争的一生。30年代,他在一篇小传里提到:自杀,就像运动一样,是对紧张而艰苦的写作生活的一种逃避。《非洲的青山》极力赞美猎枪带来的快感,到了《有的和没有的》里头,海明威将这种能够带来感官享受的工具不仅仅瞄准了动物,而且也对准了自己。他觉得这玩意儿能够一了百了地解决所有心理、道德、医学以及经济难题,是“那种建造精美,能够治疗失眠,消除悔恨,医治癌症,避免破产,且只需指尖轻轻一按就能从无法忍受的境地炸出一条出路的工具。” 时下人人都能接受的两个自杀原因是,海明威不堪忍受肉体上精神上的痛苦和创作力的衰竭。的确,海明威长期忽视甚至糟蹋自己的健康致使他肉体上精神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他受尽了消瘦症、皮肤病、酒精中毒、视力衰退、糖尿病、血色沉着病、肝炎、肾炎、高血压、精神疾病等等的折磨。他还赞同尼采的观点:“适时而死。死在幸福之峰巅者最光荣。”是的,他近期自传性作品《流动的圣餐》的创作陷入了困境,电疗致使记忆衰竭。他一生奉行的至理名言就是: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也许,是他担心自己被打败,而毁灭了自己。 “当他不再是他认为的海明威那条汉子时,他就想死。”他自己在死前一个月不也说了吗:“一个人关心的是什么?身体健康。好好工作。与朋友同吃同喝,在床上享受人生。可我啥都沾不上了。”言下之意,除了自杀的自由,他就一无所剩了。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最终接受了这个自由,20世纪最后一个英雄就这么倒在了自己的枪下,猎人的最后一个猎物竟是他自己。海明威这头老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