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学科核心素养为课程培养目标

  导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课程培养目标,在实践之前调查高一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现状,有助于了解当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现状,明确教学设计的重点,也为实施同伴教学法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变化提供对照。

  一、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现状,采用任务驱动,让学生动手完成

  1、讲授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可分为理论性和操作性知识两大内容。理论性知识,教师通常在班级教室中进行授课,采用讲授法,穿插一些案例解释;操作性知识则在计算机教室进行学习,教师采用任务驱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任务。

  由于教师兼具其他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都比较简单,很少结合时下的热点或学生关注的话题进行设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较弱。在信息技术理论课堂中,教师常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

  学生的交流互动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在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下并不能较好的达成,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为促进学生在理论课堂的学习态度、参与度、核心素养发展做出努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或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常需要学生进行汇报分享,因此具备一定的信息编辑处理工具应是学生具备的基本技能。总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2、学生参与度低且缺少课堂互动

  学生在班级教室上课,没有在计算机教室上课时的躁动,课堂纪律较好,但讲授式的教学,学生积极性不高,常发现在写其他作业或看课外书,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应答稀疏,需要教师督促,在章节测试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上课并未认真听讲,处于“左耳进右耳出”的状态。

  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上操作课,课堂开始教师讲解知识点与操作步骤,学生的注意力根本不在教师那,内心躁动期望尽快玩电脑,教师解除控制后,多数学生先打开网页或游戏“不务正业”,总需要教师管理课堂,有时甚至拔掉网线也不安分。

  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性认识不足,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等同于原先的初中信息技术课那般属于自行网上冲浪的娱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互动频率低且被动互动,多数学生参与意愿消极怠惰,对此情况教师并没有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只是在说教后便放任。

  3、忽视课堂学习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忽视课堂学习评价,主要以章节测试作为评价手段。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只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答对时的赞扬、在巡堂中看到学生任务完成较好的赞许,也没有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仅仅是在章节学习结束后的章节测试总结性评价。

  学生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清楚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导致学习态度一再松散消极。在访谈中还了解到学校安排的信息技术课时仅为一周一节课,任课教师还要担任高二年级通用技术的教学任务、学校会议设备管理的任务,教师在紧促的教学安排与多重职责的重负下,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投入及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二、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操作性知识核心在于学生动手操作解决

  1、课程内容

  教材包含两大类内容,一类是理论性知识,是对信息技术学科一些专业术语、功能特征、过程步骤的了解,如信息的特征、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以及图像的类型与格式等。另一类是操作性知识(包含综合实践),是对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以及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及创造性使用。

  如表格的加工与处理、图像的获取与加工、Photoshop处理图像、视频音频的获取与加工等。本研究是基于同伴教学法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结合同伴教学法现有的研究,以及笔者现阶段能力,决定选取理论性概念性知识更便于构建同伴教学法的教学流程结构。

  操作性知识核心在于学生动手操作解决,而综合实践类的内容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还需要教师更深入的分析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再重组,对综合实践选题进行详尽的策划,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经验以及能力。

  例如在理论性的《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节中,其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发展与趋势以及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目标主要是信息意识素养与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基于同伴教学法的教学以学生的练习反馈与同伴讨论交流为核心,在发布利于学生思考辨析的情景测试题后,根据答题反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在这个思考、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对信息问题的理解更深刻,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在操作性的《表格数据的处理》一节中,其教学目标是主要是对一系列数据处理技巧的掌握及形成处理数据的方法思路,通过同伴讨论进行知识建构的方式显然不合适该类型内容的实施。因此,本次研究的教学案例皆选择理论性知识进行分析和设计。

  2、课程理念与目标

  课程发展的影响因素涉及众多方面,包括了社会、经济、文化、指导课程发展的政策等宏观因素,涉及到学校教育中所教授的内容,某种程度上还包括与政策和实践相关的理论与研究,2014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此全国中小学听从政策号召进行课程改革,紧跟时代步伐,应十九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是课程发展的内部微观影响因素,是课程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旧的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在新时代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结语:因此,新课程改革贯彻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为目的。同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说明》提出要把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渗透到其课程标准的各组成部分之中,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来统领课程标准的建设。为此,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变化应作为反映本研究的应用效果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