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内容概要]语文教学进行了多次改革,实验了多种教学方法,往往功亏一篑,主要是没有界定清楚语文教学的性质,本文在研究叶老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并强调指出其艺术学科与技能学科的性质。在明确学科性质的基础上,阐述发扬了张志公先生“点”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具体应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艺术性学科技能学科“点”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育作为一门特殊学科,首先应该确定其学科性质。在确定学科性质的基础上,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及实现手段,从而构建高效独到的语文教学体系。其实叶圣陶已经在语文教育体系构建之初确实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现在所需要做的,是这种教育思想为指导,使语文教学回到“正路”上来。

  一、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质

  有一段教学改革的历史很值得思考:1999年前后,我国很多地方开始大面积地推广“目标教学”。 “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那么语文教学也无一例外的套进了目标教学的模式。每节课出示目标,并在课后检验这个目标的达成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推广了两年,后来全淘汰了,以语文教学淘汰为最早。

  为什么会出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现象呢?主要是语文教育的实践者渐渐发现,语文课堂似乎很难界定某一节课的目标,也无法在一节课内实现一个目标,语文学习是一个整体推进的涵养的过程。 “目标教学”在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这类科学类学科是好方法,却难以在“语文教学”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

  叶老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①他同时又指出: “国文教学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这些目标是非达到不可的,责任全在教师身上;而且所谓养成、培植、训练,不仅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必须个个学生都受到了养成、培植、训练,才算达到了目标。” ②

  语文教学所教学生的有知识性质的内容,如识字解词、古文翻译、文学常识、语法修辞;更有能力性质的内容,如阅读方面的总结文意、分层分段、句子理解、鉴赏品评,如写作方法的命题立意、文章构架、遣词组句等等;同时还兼有思想情感教育熏陶的内容。

  纵观叶老教育思想,俯瞰建国后语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知识、能力、思想、情感这个四主体构成了语文教学目的,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大致确定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质了——它是兼具科学知识类学科、艺术类学科与技能培养学科性质的一门教学。

  二、语文教学的实现手段

  就知识性学科而言,教学方法可参考理科教育构建,兹不累述。

  就其艺术类学科与技能培训类学科而言,我们的教学手段必须以潜移默化、大量实践核心了,并在教学中尽量淡化理论。基本思想如此,其手段可能是多样的,语文教学本应该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这里重点探讨一种称之为“点”的教学方法。

  张志公先生在其论著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所谓“点”的教学方法,他说这种教法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和传统文学批评中常被用到,他阐明了”点”的用途妙味,赞之为”很好的教学艺术”,张志公先生同时指出:现在“不讲求点了,不讲求涵泳体味,特别注重分析”。张志公特别希望这种“点”的教法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能得到发扬,

  什么是点的教学呢,张志公先生早已作了阐明。“有时候只写一个字,如‘妙’,让学生感悟揣摩。善于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艺术。”③

  为什么语文教学需要“点”的教法呢?点的教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呢?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能力培养需要“点”

  一名棋手,要提高棋艺一面要学习《围棋十三经》,一面要不停地打谱、对弈。一名长跑运动员,一面要听听教练给他讲摆臂的要领,一面要汗流夹背地去跑道上奔驰。棋手也罢,运动员也罢,在他们的技能训练过程中,是理论重要呢,还是实践重要呢?或者说哪个的学习应占去更大的时间比例呢?当然是后者了。如果中国棋院每天拿出一上午时间来让棋手学理论,年末通过《十三经》的考察定段位,长跑教练员天天上理论课,奥运会上运动员坐下来赛理论,你一定会觉得很可笑。

  跟棋手一样,语文的教学要提高语言能力必须大量进行读写实践,就象棋手的打谱和对弈,理论学习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上。但实际的教学操作,却是大量的“析”挤占了读写时间。“析”的内容是什么呢,无外乎分段分层,总结中心,归纳写作特点。其目的就在于试图举一反三,传授学生理解文章的方法,习得语言文章规律,从而快速提高读写能力。我们基本可以认为“析”的实质就是读写理论教学。可以说,现在语文课堂用“重理论轻实践”来形容不为刻薄。我们不妨想想,自已上课时给学生留了多少阅读时间,是不是通通把阅读交给了课下预习?作文课留给学生多少时间去写,又有多少时间是唠唠叨叨地谈写作理论?

  教师于学生读写不闻不问,不对;大量讲析,更不对。要取中,那就要实施“点”的教法了。

  “点”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读去写去思考去体味。正如古代师傅传授徒弟技艺方法,很少上理论课,有那么多的经验和窍门都不告诉徒弟,直接把一块铁交给学生说,打去吧。然后在一旁指点一二也就尽到师傅的责任了。不要以为这是师傅的保守,这里有很高深的教学理论。

  谈及理论,可以称之为技能提高的间接经验。而能力培养的提高更期待大量实践后直接经验的获得。这种直接经验往往不能靠老师讲来,而是在点拔下慢慢悟出来。

  “点”是能激发感悟的过程,析不是激发感悟,而是用讲代替了这个过程,表面上达到了悟的结果,实际是学了点儿死理论,而不能真正提高能力。

  二、艺术教学需要“点”

  文学的认识方式与科学的认识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正如别林斯基所强调的,诗学与科学是相对立的;又如所说,哲学与科学理应相区别开来。“文学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这是从文学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来说的。鲁迅也曾说过,艺术与科学是不同的,艺术所启人感,科学所增人知。

  从艺术审美角度来看,艺术往往来源于感性而诉诸于感性。科学则来源于感性和理性积累的学习,从而达到更高的理论高度。正因如此,艺术审美领域特别强调感性直觉。正如文艺理论所强调的:“文学鉴赏具有明显的审美直觉性。一方面,欣赏活动不能脱离作品提供的特定意象,要以对意象的具体感受为基础;另一方面,欣赏获得的审美体验,大都是瞬间实现的,没有也不需要一个逻辑推理过程,不依赖于对意象的全面分析。”不能把这种感性直悟看作大脑对一般事物的感性观察,把语文课的前提阅读过程看作数学课上的教具展示过程 。因为:“文学鉴赏中的直觉并不同于通常所说的直觉(知觉),因为欣赏活动中的直觉虽然以直觉的形态出现,却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意蕴,凝聚着对于人生的体悟,显示着理性的光辉。”

  在语文教学中大量存在的文学作品审美过程应该体现感性直悟的特点。

  指导学生对作品产生感性的直觉非常重要。这里的悟包含了对内在情感的悟和语言技巧的悟。这个悟的实质体现了情感教育和语感培养。因此感性直觉应当成为达到语言能力提高和人文教育两大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感性直觉就是教会学生审美,它是在不违背审美规律的前提下,审情感之美、审语言之美。反过来说,如果教师不承认这种感性直悟(因为感性直悟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就采用了大量的理性讲析,使之“可言传”,使之成为所谓的理性认识,这对于艺术的审美教学实在荒唐。张志公先生也举过一个例子,他说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去体味一个“妙”字,“‘噢,果然很妙!’至于怎么个妙法,有时虽然不说出来,但是感觉到了,体会到了。这就是涵泳体味。现在不讲‘点’不讲求涵泳体味,而特别注重分析,左分析,右分析,于是学生就不是‘摇头晃脑’,而是耷拉下脑袋打瞌睡了。”这又是对“点”的教法的具体阐释,也就是主张语文教学应对直觉体悟予以承认,而不作过多的画蛇添足的分析。因为那个发出感叹的学生正是发生了审美的不可言传的感性直觉。如果语文教学中有这么一个学生说出了这么一段话,你要不要给他做进一步讲析呢?我看我们不讲为好,因为说这个话的人是康有为。

  即然大量的析,不合时宜的析既己造成了对感性直觉的破坏,那就采用“点”的教学方法。在点拔下,让学生进行最为自由的涵泳体味,最终达艺术审美的境界。

  语文应当借签一下音、美这样的纯艺术类教学。如果因为赋于语文以更多的教学目的,从而使其性质复杂起来的话,音美则还基本是艺术门类的教学。在音乐课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对一首歌作三四个课时的分析吧!“美妙在哪里?”,也许老师仅仅点上那么两个字而已,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听去唱,美就在这个听和唱里。语文教学同样有艺术教育功能的存在。采用一些艺术教育的办法就理所应当。审文章之美的时候,大量朗读涵泳,就如学习歌曲时候的唱和听;要想靠分析,分析出一首歌的美来并提高唱功,那又是闹笑话了吧。

  点一点,不是大量的讲析,是艺术教学精神的体现。它能使得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显得更为空灵,更为符合艺术审美规律,而不是破坏审美意境,机械审美。

  认识学科特点,才能确立学科教法。能力培养和艺术的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正因如此,我们就应确立一些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法。“点”就是一种富于学科特点的教法。

  [参考文献]

  ①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②叶圣陶《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

  ③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